第1章 引子(1 / 1)

關於我對曆史興趣的起源於我五六年級時讀了一本《大清十二帝》,這是對我曆史的啟蒙,也是對我清史的啟蒙。至此,我將清史放在了我對曆史興趣的第一位。

我對曆史的興趣也支持著我高中時選考了曆史(當然,也有一部分物理學不好的原因)。但在填報大學誌願時,我並沒有選擇曆史專業。畢竟興趣是第二位,吃飯才是第一位。最終我選擇了海關管理專業。

我寫這本書的動因,來自我這位海關前輩當年明月(百度百科:2000年7月,參加工作,任職於佛山海關駐順德辦事處)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將厚重的明朝曆史讀薄、讀活。在一百多萬字中,將一個波瀾壯闊的明朝曆史演繹得繪聲繪色。

自清政府倒台後,各種研究清朝曆史的典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而本書的定位則要區別於“研究”清朝曆史,更多的是“理解”清朝曆史,“理”順清朝曆史中發生的事,“解”剖出曆史故事背後的啟發。其中,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解”。

基於此,我們不必過於糾結讀了後麵忘了前麵。在讀《明朝那些事兒》時我時常看到有些評論提出過這種情況,包括我,博聞強記、過目不忘的人隻是少數。在《明朝那些事兒》中連人名、地名都是我們經常接觸的詞況且這樣,更不必說那些由滿文翻譯而來的女真人名、地名。大家讀此書時不要有負擔,看看就好。

本書以《清史稿》、《清實錄》等書為載體,確保主體符合曆史的真實。同時,融入小說的筆法,根據人物的性格邏輯加以創作。將正史的厚重讀出野史的輕鬆,這就是我創作這本書的主要目的。

本書中的人物對話絕大多數來源於正史史料,同時也會根據現代人的語言思維進行重新創作。

當然,研究清朝曆史書多的另一麵就是可能有些事不同書記載不同。因為本人不是專門研究曆史,精力有限、能力有限,隻能摘取流傳較廣,較為符合人物性格的說法。當然,我也會盡我所能地去甄別。如果各位看官碰到哪個專家所著的書和我寫的有出入,完全可以忽略我所寫的,把這本書當成一個樂子看。

如果有人想研究清朝曆史,可以將此書作為一個入門參考。另外我推薦一下“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官網,裏麵有大量資料可供研究。

到我開始創作這本書為止,官方修訂的《清史》尚未出版。況且聽聞《清史》的字數總和比肩二十四史的字數總和,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潛心讀完的。故我這本書的存在有它的價值。

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大眾對清史的印象停留在封閉落後、喪權辱國,其實不全然。我的創作意圖就是要在輕鬆的氛圍中展現一個全麵、立體的清朝曆史。順便彌補一下我大學沒有選擇曆史專業的缺憾。

話不多說,我們從一段神話中走入清朝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