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6歲寶寶 (8)(1 / 2)

(3)給孩子買一個小鬧鍾,第一天,讓他把作業像考試一樣寫完,比如,用了二十分鍾,那麼以後就定二十分鍾鬧鈴。如果按時完成,可以看電視或自由支配時間。這樣做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誤區警示】

孩子厭學,父母不能這樣對孩子:

☆當孩子害怕去學校時,打罵或體罰。因為這樣會讓孩子產生對抗心理,從而更不想上學。

☆孩子一說不想上學,就罵孩子“笨蛋,你真沒有出息”。因為這樣罵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承認錯誤

【釋義】

孩子在做了錯事後,因怕父母批評或逃避處罰而引發的一種行為。

從兒童成長特點來看,6歲孩子對是非的辨別能力較差,做錯事是難免的。在做了錯事之後,孩子為了逃避懲罰,或者父母的批評,很有可能推卸責任,不承認錯誤。此時,孩子不承認錯誤的行為帶有主觀故意性。但並不能因此認定孩子開始有意撒謊。

這種行為在6歲孩子身上比較多發。

【典型表現】

6歲孩子已經能夠預知父母對自己所犯錯誤的態度,比如打破玻璃,一定會被父母訓斥。孩子因為有所預知,所以在不小心打破玻璃後,往往采取不承認、抵賴的態度,以此逃避懲罰。

【多發情形】

這種行為多發生於父母教養方式不當的孩子身上。如,平時孩子一犯錯父母就打孩子,孩子通常在犯錯後,會不承認錯誤。

有的孩子以前做了錯事,在認錯後依然受到父母的打罵和懲罰。下一次再犯錯誤,孩子就會壯著膽子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錯誤成因】

孩子不承認錯誤,多與以下因素有關:

(1)沒有樹立正確的對錯觀。從心理學角度來看,6歲孩子做錯了事不承認錯誤,在於他們的思維方式與成人不同。他們遇事不會從多角度考慮,認為好孩子就不能做壞事,做了壞事就不再是好孩子。如果承認錯誤,就等於自己是一個壞孩子了。

(2)父母教養方式有問題。如,父母對孩子期待過高,過於苛求孩子,孩子無意中的一些過失或根本就沒有做錯,也動不動就讓孩子承認,孩子自然是不知所措。

(3)個性原因。通常,性格倔強、固執的孩子比性格溫順、膽小的孩子更難承認錯誤。如果在一起做錯了事,那個性格溫順的孩子會很容易承認錯誤,贏得原諒。而另一個則大聲地為自己辯解,甚至撒謊,常常再次被家長懲罰。

(4)生活中,一些父母犯了錯,也不認錯,這易讓孩子負麵模仿。如果孩子從來沒聽家長說過“對不起”,那自己犯了錯誤也不主動承認,甚至推卸到底。

【解決方案】

孩子不承認錯誤,父母可嚐試用以下小妙方應對:

(1)當孩子出現輕微過失時,父母不要急於訓斥。比如穿鞋子不分左右,或因為新奇,把玩具拆開。可溫和地提醒寶寶:“你這麼做好嗎?”這樣說就等於暗示寶寶做了錯事。

(2)孩子把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弄壞了,家長可以溫和地問孩子:“去跟小朋友說對不起,用不用媽媽陪你去?”這樣不但能夠讓孩子明白做錯事要承擔責任,還能表達家長的態度:我沒有怪你,而且願意幫助你去彌補過錯。

(3)批評孩子時,先要表揚孩子的優點,然後再說缺點。如,“你是個好孩子,隻是不說實話不好”。批評後還要擁抱孩子,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愛並不因為他做了錯事就會減少。孩子也會因此而願意接受批評,樂於承認錯誤。

(4)不要經常用“做錯事不是好孩子”來教育孩子。這樣的教育方法很有可能導致孩子最終不敢承認錯誤。教育孩子一定要就事論事,如孩子自己整理好房間,家長可表揚孩子真能幹。

【誤區警示】

孩子不承認錯誤,父母不可這樣做:

☆一些父母常嚇唬犯錯的孩子說:“明天我到學校去告訴你的老師。”這種做法不利於孩子承認錯誤,因為嚇唬孩子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