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1 / 2)

1957年春,北京石油學院,一名衣著整潔、身材挺拔、雙目炯炯、滿臉歡喜的年輕學子,腳步輕快地向男生宿舍快步走來。

室友們回頭望向走進宿舍的秦立民,紛紛向這位排行最小的室友發問:“立民,係主任那邊怎麼說?”“你的心願能實現嗎?”“秦立民,你倒是快說呀,學校同意你申請去玉門油田了嗎?”“看他的表情,應該是成了。”

在這連珠炮式詢問和室友們如兄長般關切目光注視下,性格內斂、不善表達情感的秦立民長長舒了口氣,緩緩點頭,輕聲說道:“嗯,同意了!”

繼承父親之誌,投身祖國的石油工業,這是秦立民選擇就讀北京石油學院的初心。至於秦立民為什麼堅持一定要去玉門油田,則要追溯到他幼年時那段難忘的記憶……

那時的秦立民雖然隻有六歲,但記憶已經是很牢固的了。

一天,母親突然神色慌張地匆匆收拾好行李,牽起秦立民就趕往火車站,她要帶著幼小的兒子坐火車去往大西北一個叫做玉門的地方。

三天三夜的旅途中,母親極少開口說話,總是盯著窗外出神。列車進入了荒蕪的西北大地,母親的臉色愈加蒼白凝重,眼神也更多透出悲傷之情。年幼的秦立民也越來越感到不安,他想一定是出了什麼大事,他甚至想到是不是父親遭遇意外受了重傷。但又不敢向母親求證。其實小立民對父親的記憶和印象更多的是來自家裏那張泛黃的照片上。

這些猜測在秦立民幼小心靈深處來回翻騰著,直到火車哐當哐當駛進玉門車站時才暫停下來。那個下午,當小立民和母親走出玉門火車站時,正遇到沙塵天,黃沙飛舞,漫天的沙塵讓小立民喘不勻氣、睜不開眼,他緊緊依偎在母親身邊,小手牢牢地拽著母親的衣襟,生怕一陣狂風把母親吹沒了。這,就是玉門給秦立民的最初印象。

母親一手拎著行李,一手緊緊將兒子攬在身邊,迎著風沙,深一腳淺一腳地來到一排土坯屋。屋前站著的兩位伯伯將他們母子倆引進屋子,他們與母親低語幾句就離開了。屋子裏麵的陳設簡陋陳舊,一張桌子、一張椅子、屋子角落有個土炕。可能是窗戶和屋門有縫隙,在屋裏依然能夠聽到呼嘯的風聲,聞到濃濃的沙塵味。好在屋中有個小鐵皮火爐,爐上的一個舊鐵皮燒水壺冒著熱氣,這多少解除了一點小立民心中膽怯和寒意。

“媽媽,我們來這裏做什麼呀?”小立民終究還是怯生生地向母親提出了憋在心裏的疑問:“是不是爸爸出事了?”

母親環顧著這小小的土坯屋,眼裏盈滿淚水,兩手緊緊抓住桌邊,半晌才聲音顫抖地對兒子喃喃細語道:“民兒,爸爸在工作時受了重傷,已經離開了我們。”說到這兒,母親的淚水已經掛滿了麵頰。小立民撲到母親懷中,傷心地抽噎起來。母親一邊給兒子拭淚,一邊繼續給兒子講述著:“這件小屋就是你爸爸曾經住過的地方。當年他帶著雄心壯誌來到這裏,為國家找油田、采石油,這裏有他的夢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