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秉禮第一次拉纖,還是在一九七六年的夏天。
那一年的八月伊始,驕陽似火,每一束陽光都如同鋼針一般插入人的皮膚,空氣也因為高溫而顯得恍惚不定。
唐秉禮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頂著烈日來到一處五條河流交界的地方,這裏是京杭大運河、黃河故道、鹽河、淮河入海水道的交彙處,唐秉禮家的船,便停靠在此處。
唐秉禮家的船是由木頭打造,長六米、寬兩米,配有風帆和搖櫓,可以一次性搭載八噸的貨物。此次裝載的是鹽鹵,目的地是安徽省潁上縣,從江蘇省淮陰市碼頭鎮出發,大約四百公裏的路程。
那個時候的唐秉禮還不知道這四百公裏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隻知道這是一趟漫長的行程,但他怎麼也沒想到,這一走,便從夏天走到了秋天。
上午九點,貨船正式啟航,唐秉禮的爸爸戴上一頂竹條編織的遮陽帽,穿著一身麻布衣和一雙布鞋,肩膀搭上一塊毛巾,將拉船的纖繩嵌在毛巾裏,開始了拉纖。
拉纖,就是在岸上用繩索拉著船前進。貨船從靜止的狀態到運動的狀態是最費勁的時候,就像是騎自行車,開始起步的時候有點費勁,但等車輪轉動起來,便會輕鬆許多,拉纖也是如此。
唐秉禮的爸爸使出了全身的勁頭,終於讓貨船在水中動了起來。唐秉禮和媽媽待在船上,媽媽負責掌舵,控製船的方向,掌舵看起來輕鬆,卻是一個很強的技術活,需要將船體始終與岸邊保持平行,這樣拉纖的人就能不那麼費勁。如果方向一旦偏離,就有可能導致貨船撞向岸邊,就必須要重新啟航,亦或是偏離岸邊,導致拉纖的人需要費很多的力氣將船拉回。總之,掌舵的人需要盡可能保持船身與河岸的平行,才能確保木船向前順利前進。
貨船啟航不久後,唐秉禮的媽媽便讓唐秉禮掌舵,開始學習開船的技巧。隻有六歲的唐秉禮明白,雖然自己不能單獨拉纖,但隻要能學好掌舵,就能把媽媽替換下來,讓她去洗衣做飯,也能讓媽媽替換爸爸上船來休息一會兒。
但掌舵並非那麼容易,它不像騎自行車,需要轉彎直接方向一拐便可以了。由於船隻笨重,需要轉向的時候,必須提前轉方向盤,這時候,對提前多久轉方向盤以及對時機的把握,便是對掌舵者的考驗。
由於河道彎彎曲曲,大小不一,不比岸上的道路方方正正,所以還要根據河岸的大小來提前預判。這還隻是最基本的要素,如果遇到大風大浪、起霧下雨、河裏的橫流漩渦等等,都對掌舵者有著極大的挑戰。
慶幸的是,唐秉禮上手掌舵的那天,除了毒辣的太陽,並沒有其他太壞的因素。一開始,唐秉禮上手極快,感覺自己完全能夠勝任這份工作,同時也受到了媽媽的表揚,在岸上拉纖的爸爸也是回頭給了唐秉禮豎了個大拇指。
唐秉禮在船上看著岸上的爸爸汗流浹背,艱難地在岸上行走著,雖然有些心疼,但自己還太過幼小,沒有辦法用幼小的身體替爸爸分擔一下拉纖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