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蟬鳴。
熱浪配合著聲浪,一浪高過一浪,炙烤著人的肌膚,鼓動著人的耳膜,讓心不得安寧。
綠樹掩映下,一座紅牆綠瓦、磚牆斑駁的教學樓裏,卻異常安靜。
一個鏗鏘有力的聲音,正滿懷激情地講解著什麼。
“發動機殼體材料技術,與一個國家的複合材料、高分子化學材料工業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新技術的運用,將使發動機重量明顯減輕,容積特性係數卻是第一代材料的3倍!”
“比如采用高性能纖維和樹脂材料建造的發動機殼體,擁有更高的比強度、比模量,即使發動機燃燒室壓力不斷提高,發動機的結構重量也能進一步減輕。”
“目前,導彈的發展存在速度、射程等技術上的瓶頸。美國、蘇聯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探索、研究超燃衝壓發動機,率先開發出了吸氣式高超聲速技術。這是軍事高科技的大勢所趨,所以,我們也要研發自己的超燃衝壓發動機,發展高超聲速導彈武器,進一步突破現有導彈的射程和速度。”
“其實,我們的導彈新型動力裝置研發戰略,從目前來看,已經非常清晰了,就是要圍繞這些殼體技術、推進劑技術、絕熱層技術、噴管技術、推力矢量控製技術等,展開艱苦卓絕的研究,爭取用最短的時間,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講台上,一個年輕人就著投影屏幕上的各種圖表和數據,論述著他的觀點。
這是他的博士畢業論文:《一款新型國產導彈發動機的設計構想》,充滿了前瞻性和創新性。
這個年輕人叫宋小兵,浙江紹興人,國防技術大學航天動力專業首位在讀博士。
校方對這場博士畢業答辯也十分重視,航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胡奮虎教授親自掛帥,和學院航空航天專業的4名教授一起作為專家評審團,共同審評這次答辯。
宋小兵講完後,敬了一個軍禮,鎮定地在台前站好,並用自信的目光注視著台下的5名專家,等待他們的提問。
這時,他注意到,在教室的第3排正中央,還坐著一位須發皆白的老人。
老人穿著一件灰色的麻布小開襟襯衫,精神矍鑠,目光炯炯有神,正麵帶微笑地看著自己。
他的身旁,坐著一名身著軍裝的女軍官,麵容嚴肅,神色冷峻,眉宇間透出的一股英氣讓人不敢輕易直視。
“這也許是其他哪個院校的教授吧。”宋小兵從來沒見過這位老人,心裏暗暗想道。
邀請本領域富有聲望的其他院校的教授參加答辯,也是常規操作,所以宋小兵也並不在意。
5名專家還在相互交流、準備共同提問的時候,一個洪亮的聲音從第三排響起。
“你對反導怎麼看?”
那位老人竟平地一聲驚雷,反客為主,率先發問。
這個問題,問得有些南轅北轍。
宋小兵的課題明明講的是矛要如何銳利,老人問的卻是盾應該如何防禦。
這個矛盾問題問得……太矛盾了。
所以,這不是發問,應該是發難。
看來要踩雷了。
宋小兵的腦子裏,迅速閃現了每個江湖大哥非常關心的問題:“莫不是來砸場子的?”
他有些不知所措地看了看台下的胡奮虎教授。
胡教授微微一笑,點了點頭,並用目光鼓勵他認真回答。
雖說宋小兵是專業研究航空發動機技術的,但這項技術也廣泛運用在導彈上。
如何快速精準突防,少不了對防禦技術也要做一番深入研究。
隻有知己知彼,才能找出漏洞、有的放矢。
矛與盾、攻與防,向來都是既生瑜、必生亮。
宋小兵恢複了鎮定,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清了清嗓子,開始講道:“戰爭武器的作用首先是為了提升軍事威懾力,唯獨兩種武器例外,戰略核武器和反導武器!反導武器首先是為政治服務的,它的政治威懾力,等同於戰略核導彈!這兩種終極大殺器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在實戰中運用,而是為了在口水戰中,讓別人閉嘴。”
台下發出了一陣輕輕的笑聲。
“我們恐懼於它們恐怖的戰鬥力,而這種恐懼,就叫威懾力。與戰鬥力相比,威懾力才是目的,是這兩種武器存在的意義。畢竟,戰鬥力隻是殺人,威懾力卻是誅心,心理防線崩潰了,就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兵法最高境界。”
“反導武器就是用來對戰略核導彈進行反威懾的,它能有效抵消戰略核導彈使用方的信心和意誌。不過,一旦擁有導彈和反導武器的衝突雙方使用核武器,作戰行動必將升級到完全不可控的地步,核戰之下,沒有勝利者。所以,通常情況下,這兩種武器都不會輕易使用。”
“反導武器對國家科技和經濟實力的要求極高,這也就決定了隻有極少數的國家能擁有它。科技實力不用多說,比如精確製導技術,掌握它的國家鳳毛麟角。而對於經濟,恩格斯有個經典說法:‘離開經濟力量做後盾,暴力就不成其為暴力’。經濟既是發動戰爭的根本原因,又是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