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成為利益派別的抵押品(1 / 3)

##這裏是米花書庫,歡迎加入米花書友大家庭,我們一起翱翔在文字的海洋裏麵,享受閱讀的無上樂趣##

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著名的波蘭裔美國國際關係學者、地緣戰略家、國務活動家、外交家。卡特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77—1981),目前美國重量級智囊之一,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博士生導師。認識到了美國民主製度與其對外戰略關係的矛盾之處,他指出:“在某種程度上,美國建國時獨特的環境構成了損害美國製定且持續推行一項長期扮演全球領袖政策能力的結構性障礙。但是,現代溝通方式和金錢對美國政治的衝擊又進一步導致了體製性的退化。美國的憲政體製……往往很大程度上在國內刺激下製定出那些具有世界範圍影響的政策。這一現實強化了一種在世界上廣為傳播(絕非沒有道理)的觀點:一個狹隘的美國隻把其自身一貫的關切、形形色色新式的口號以及特殊的利益推廣到全球舞台上。……無論是行政當局還是立法部門都沒有一個正式的協商過程,使得他們能以長遠眼光認識全球未來,共商政策。行政部門……導致了長期的利益從屬於短期的考量。立法部門則幾乎一味地隻關心眼前的國內問題。”對於美國對外政策的製定,布熱津斯基的觀點更為極端,他指出:“進一步促進國家政策的統一,還需要更正在國內,而且在國外也日益擴散的一種印象,即美國的外交政策的某些方麵是可以用來出售的。華盛頓內部圍繞外交政策的遊說作用日益凸顯,既導致也反映了上述這一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外交政策遊說集團籌集並達到選舉活動經費目標的能力已經成為其影響力的主要來源,其重要性超過傳統的投票力量。”基辛格指出:“由於存在國內各種壓力集團,國會的立法不僅介入到具體的對外政策策略,而且尋求通過一係列的製裁向他國強加行為準則。”布氏和基辛格對美國對外政策的批評之嚴厲,恰恰說明了,所謂的民主社會無法建立對外平等的、基於世界範圍普遍民意的長遠政策。-米-花-書-庫-ht

為什麼西方民主製度在對外關係上無法真正尊重別國的利益呢?這既有曆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從曆史上看,很多人讚歎美國憲法雖然製定了200多年但仍然有效,但當時的美國僅13個殖民地,除了與少數歐洲國家有聯係外,對世界範圍內政治經濟政策的考慮還不是其主要關注點,涉外關係對國家的影響遠遠小於當今情況。雖有全球貿易,但規模和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較現在沒有可比性。所以憲法製定者們就對外政策僅對國會與總統的權力做出了簡單的規定。

現實的原因在於,美國的選舉製度(包括任何西方國家的選舉製度)要求根據國內的投票決定領導人,國內選民往往無法將對外政策的影響與國內問題掛鉤,對外政策成為行政部門和立法部門相對自行決策的領域,涉外事項不能成為國內民主的真正議題;換句話說,外國不能給予行政部門選舉和立法議員選舉任何選票支持,這兩個部門隻有表現出為選民爭取利益才能保證政治權力。但選民支持的候選人其所主張的政策在國內與國外卻可能相互衝突。例如,在保守的選民麵前,競選人同時主張攻打伊拉克和讚同同性婚姻,那麼選民同意競選人的哪個主張呢?美國的批評家羅格-莫裏斯指出,“普通的美國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問題上,對地球上的事隻是漫不經心地瞥上一眼。”對外政策不在選舉的議題選項之中,那麼獲勝者代表他的團體操作對外政策的空間就非常巨大了。美國的國際目標——成為世界重塑的領袖與其國內民主本身是存在衝突的,而將國內民主與國際目標相統一的手段在宣傳中則演變為大量的欺騙、恐嚇和收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