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曆史沿革(1)(1 / 2)

在我國古代漫長的二千多年中,出現的漢代及漢代之前的著作,曾將關節痛一類的病症先後稱為痹、風濕、風濕痛、風濕痹痛、風濕病、曆節病等。以後又陸續出現了痹症、痹證、痹病,以及白虎曆節風、痢後風、痛風、雞爪風、鶴膝風等名稱。

以下將按照曆史沿革,以最先提出觀點的醫學家或著作來進行敘述。

(一)痹的提出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至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5)的著作中隻有“痹”、“×痹”的概念。

1.《黃帝內經》我國第1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為戰國至西漢時期的多部著作的彙編,以下簡稱為《內經》)中有“痹論”、“周痹”兩章專論,多篇中均有詳細論述“痹”這一病症的內容。其病因是風、寒、濕三氣的侵襲,其部位在四肢關節、肌肉、血脈、內髒等全身各處,其臨床表現有關節肌肉的疼痛、發熱以及內髒損害等。

書中記載了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皮痹、肌痹、肉痹、脈痹、筋痹、血痹、骨痹、周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腎痹、腸痹、胞痹、攣痹、暴痹、久痹等約70多個痹的病症名稱。

2.非醫學著作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非醫學著作中也可見到“痹”作為病症而出現的內容,可與《內經》相互印證。

(1)《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33)為戰國時期的著作:“公腓痛足痹轉筋而不敢壞坐。”

(2)馬王堆漢墓:為西漢(約公元前2世紀後半葉)出土的竹木簡,記載有“疾畀”(痺、畀與痹為古代的異體字)。

(3)《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公元前104-公元前91):“扁鵲……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這包括耳疾、目疾與痹疾。倉公診治宋建“此所謂腎痺也,……腰脊痛,不得溺。”

扁鵲與倉公淳於意(約公元前205-?)是我國戰國與西漢時期最有名的兩位醫學家,由曆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詳細記載了他們二人的醫療活動與大量的臨床病案。

“痹”作為病證名稱最早的醫學記載應為《內經》,而不是其他著作。

3.《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為東漢時期(公元25-公元220)我國第1部藥物學著作。書中約有80多味中藥用以治療“痹”“風濕”“曆節”這一類病證,至今大多還是臨床治療風濕病的常用藥物。如地黃“逐血痹,除痹,生者尤良”;烏頭“除寒濕痹”;天雄“治寒濕痹,曆節痛”;細辛“治百節拘攣,風濕痹痛”;薏苡子“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等。

(二)痹痛、痹侯、痹證、痹症、痹病的提出《內經》隻有“痹”“×痹”的記載,以後的中醫著作中才陸續出現痹痛、痹侯、痹病、痹證、痹症等病症名稱。

1.痹痛“痹痛”一詞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風濕痹痛”。

2.痹侯“痹侯”一詞最早見於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濕痹侯”。

3.痹病“痹病”一詞最早見於《諸病源候論》風濕痹侯:“風濕痹病之狀,或皮膚頑厚,或肌肉酸痛。”

後又見於北宋(960-1127)竇材《扁鵲心書·痹病》,明代(1368-1644)王綸《明醫雜著》風症篇:“方出《內經》,用治痹病。”

4.痹證“痹證”一詞的記載可見於明代《景嶽全書》風痹篇:“痹證之風勝者……”證是病證、證侯的意思,為一群症狀的組合。(“證”為“證”的繁體字)

5.痹症“痹症”一詞作為病症名稱的記載可見於明代《玉機微義》有痹症門篇。臨床使用最早見於清初《臨證指南醫案》痹篇“唐案:乃脈絡之痹症。”

病、候、證、症4個詞的內涵和概念,古代常常是混用的。痹病、痹證、痹候、痹症4個病症名稱的內涵和概念,也常常是混用的,不像現代將疾病、證候、症狀三者分得很清楚。因此,痹侯、痹病、痹證、痹症四個名稱誰先出現已是無關緊要的了。

(三)風濕病的提出

“風濕”這一術語在《內經》中尚不是病證名稱,而是作為病因記載的,並且“風”與“濕”是兩種致病因素。

1.風濕痹痛《神農本草經》上已經有了“風濕痹痛”的記載,但這是作為藥物主治的病症而記述的。“風濕痹痛”4個字可作為一個整體詞組,成為一個病證名稱來理解,也可像理解《內經》一樣,風與濕為病因,作為定語,所引起的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