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自己淋過雨,才希望為別人撐傘(1 / 1)

朗吉拉帶著董竹喧在部落裏四處逛,董竹喧也不說話,就怕自己哪句話說錯了,惹來殺身之禍。她隻是默默地把看到的記在心底,然後再一遍遍琢磨,看對自己逃離是否有幫助。

雖然打了疫苗,董竹喧還是怕自己得瘧疾。現在旱季還好,馬上雨季要來了,是高發季節。這裏又沒有藥,得了真要完蛋。她讓朗吉拉給自己找了口鐵鍋,把水煮開了再喝。這是她唯一能搞的特殊化,其他的都是和別人一樣,反正十頓就有九頓是木薯餅、木薯糊。

看著這些人做飯,董竹喧的強迫症就犯了。中國人做飯就是鍋碗瓢盆,吭哧吭哧幾十樣。他們倒好,一個平的鐵板,類似於攤煎餅果子的那種;也不用鍋鏟,拿手在那又揪又拉。

董竹喧索性不看了,每頓吃現成的。

董竹喧問朗吉拉的英語跟誰學的,朗吉拉說以前有個美國人來這住了段時間,教他們文化課,所以她的英語說的還不錯。

想想自己也閑著,董竹喧決定搞個露天小學校,反正旱季也不下雨。教孩子們簡單的英語拚讀和會話;朗吉拉則單獨開小灶,給她講一些數學和自然課的知識。

體育課不用專門上,孩子們每天都在奔跑打鬧,使不完的能量。怪不得,田徑冠軍都來自非洲呢,基因太強大。

和小孩子們在一起,董竹喧也變得樂觀起來。

她做了最壞的打算,實在走不了那就留下來吧,畢竟這裏不用擔心老齡化。

有一天,董竹喧看到西北角在冒煙,就讓朗吉拉帶她去。

走近了看,原來是在燒炭。董竹喧和他們聊了幾句,他們都會說一些英語。

原來,木炭算是他們的經濟來源之一,燒好的木炭拿出去賣,可以換回一些鐵鍋、鹽巴、衣服等日用品。

另外一個經濟來源應該是礦石,他們人工開采的礦石會賣給流動商販。不用說,收礦的都是中國人。董竹喧真的很佩服這些中國人,太勤奮了,可以說冒著生命危險。他們收的礦石再轉賣給加工廠,賺些差價。

董竹喧看過他們采礦,全手工作業,單位產出應該很低。

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學校、沒有診所,這隻是物質貧瘠,不是世外桃源,更不是烏托邦。

人類的悲歡可不就是相通的嘛,董竹喧情不自禁,想起來小時候的事情。

山區的田地是稀少的,家裏收割的水稻勉強夠吃。

豬肉大概一年也見不了幾回。

沒有電,點著煤油燈,有時候買不起燈油,就在黑暗裏坐著聊天,反正那時候也沒電視看。

食鹽和煤油都靠母雞下蛋換點錢。

……

極端的物質匱乏,想想都覺得很壓抑。董竹喧使勁晃了晃腦袋,似乎想把這些記憶甩掉。

自己淋過雨,才希望為別人撐傘。

董竹喧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但很明顯不是現在,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物質基礎更不是一下子就能夯實的。

也許可以考慮在礦石上做點文章,不過這也要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