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就如同二蛋家的那頭野驢,一眨眼就跑了個沒影。
1990秋天如期而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轉眼已是深秋,站在丘陵頂端向下觀望,秋黃一片,麥浪如同掀起層層金浪。
正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所描述: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秋天的田野中,飽吸陽光的稻穀簇擁成一片金色海洋,在秋風中嘩嘩作響。
西北四季分明,春暖花開,夏日炎炎,秋高氣爽,冬雪飄飛。
生活中21世紀的靈魂很難想象農村的苦。原主作為一個西北的農村人,最喜的就是秋收,最怕的也是秋收。
喜的是一年的辛苦終於等來了回報,愁的是,各種名目繁多的農業相關的稅收。
90年代的西北真的窮,縣級財政全靠農村。
這個時候縣財政流傳著一句話,叫“八月十五見光明”。
意思是到秋收了,縣裏才有點錢,平時得到處借錢,縣以下基層,常常陷入開支困境。
就連基層教師的工資發放都是一個問題,一拖再拖。
說回農業稅,其分三個方麵:農業稅、訂購糧和三提五統。
農業稅,就是農民承包土地向國家上交的公糧,每年秋收後,各地糧站外很早就會排出長長的牛馬車,上麵堆滿了麻袋。
訂購糧,也叫愛國糧,還叫餘糧,每一畝地也是規定好數量的。其實像西北這個地方,幾乎沒有什麼餘糧。
三提,分為公積金、公益金和管理費,交給生產隊,後來改為村,又稱為村提留。
五統,分為農村教育、計劃生育、優撫、民兵訓練、及修建鄉村道路等費用,統籌給公社,後改為鄉或鎮,又稱為鄉統籌。
總量上村提留與鄉統籌大體上各占一半。
以上種種,農民一年種地,剩下的隻夠勉強度日,吃不好,餓不死。
想要改善生活,攢錢娶妻,家畜家禽成為了農民的另外一份收入。
可惜後來,出現的“三亂”更是讓農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這裏不再展開,說多了不好。
客觀的說,這種亂象由來已久,國家新立,這種現象被壓製的抬不起頭。但是改革開放後,這些陋習慢慢死灰複燃。
之後,國家出台了許多政策,就是為了解決農村“三亂”。
直到2006年1月1日,農業稅改革全國施行,麵取消農業稅(包括除烤煙外的其他特產稅)及三提五統等。
華夏有記載的農業稅起於春秋魯國時期的“初稅畝”,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國,整整實施了 2600 年,被稱為“皇糧國稅”,至此宣告壽終正寢。
現在是90年代初期,正是農業稅和三亂最為嚴重的時候,西北農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正是基於這一點,師父治病時收費低廉,藥物更是半送半賣。
不過,李元也發現一個現象,這裏雖然窮困,但是大家都非常樂觀,對未來存滿了希望。
習慣了上一世牛馬般的生活,突然來到這裏,沉浸在恬靜的鄉村生活中,讓他疲憊的靈魂得到了撫慰。
短短幾個多月,他就喜歡上了這裏。
這天他正幫著家裏和師父交公糧。
有牛車、馬車,驢車,還有讓人羨慕的小四輪拖拉機。
自家和師父家的糧食裝載在永慶家的小四輪上,加上另一家的麻袋,四家的公糧,整個車鬥裝載的滿滿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