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國內大眾心心念念的關注著票房記錄,全球目光都聚焦在《地心引力》身上。
山河一聽就明白了,原來是這麼回事啊。
山河自己就是個例子,要讓他去當製片人,估摸著也得抓瞎!
“哈哈…這話還用特別說啊,我和徐凡來之前就準備好了,咱們這就出動,東來順的包間席麵我都訂好了,我聽說你媳婦兒好這一口!”
馮小剛的《一九四二》山河有印象,馮小崗首次失手虧本之作,
山河點了點頭,笑著調侃道,
“行啊!盡管來,不過忙不能白幫,您得請客吃飯!”
原來是兩個生瓜蛋子自己在瞎搞,搞不好還被人忽悠了一頓。
山河沒看過電影,但看過盜版,影片其實拍的相當不錯,場景、故事、表演都在水準之上,
可以說是馮小剛最有藝術水平的電影,華夏的慘劇、民族的苦難讓人難以下咽,沉重而又帶著反思!
但發行做的太業餘了,檔期選擇簡直是亂彈琴,
一部全篇都在講述民族苦難,而且苦難深重到了極致,沉重的讓人直不起身來的影片,檔期卻放在了賀歲檔。
你這不是給自己和觀眾添堵嗎?
喜慶過年的跟前,有幾個人喜歡去花錢電影院找憋屈,掉眼淚!
白瞎了馮小崗和劉震雲的好題材好。
不過風光不了幾年,你就被時代落下了!
山河實在不落忍,委婉的提醒道,
“山河,是這麼回事,老馮和張國立準備也搞個電影公司,《一九四二》他們想自己發行!”
北美權威電影雜誌《綜藝》給《地心引力》打了四星++的評分:
“《地心引力》是太空電影的標誌性之作,它講述的不是開拓,而是回歸,不要被電影的絢爛所迷惑,華國丘在視覺技術變革中,隱藏著極為深層次的思考,電影的核心並不是太空和災難,對人性的認識才是華夏丘的驚豔之處…”
歐洲發行量最大的電影雜誌法蘭西《電影手冊》也給出了評價:
“當鞏用來自遠古的步伐走向大陸時,《地心引力》整部電影就此升華了,太空和災難隻是外衣,丘在表達的是一種東方哲學思維,天人合一!
太空和宇宙為天,地球為人,兩者是矛盾統一的,人起源於自然,起源於宇宙,但又在征服自然,征服宇宙。
電影始終在告訴觀眾,人性源於自然,需要和自然和諧統一…”
霓虹知名導演北野武在電視節目上對山河和《地心引力》給出了自己的評價:
“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技術的革命,視覺感官的極致享受,但華夏丘的野心並不僅限於此,他很聰明,把東方人的思維含蓄的隱藏在了太空災難中,我在電影中看到了東方思維和哲學,他似乎在用電影來告訴全球,東方人的思維和哲學更適合人類的未來…”
…
各種各樣的影評,讓影迷們看的雲遮霧繞,讓不少觀眾對電影產生了回味,甚至再次前往影院購票觀看。
商業大片適合短平快操作,藝術電影的優勢在於長線運營。
山河一直都在追求兩者的平衡,這種追求同樣反應在《地心引力》當中。
《地心引力》並不是一部單純的商業爆米花電影,山河作為編劇和導演,刻意或不自覺的往裏加入了屬於自己的印記。
山河在創作《少年易的奇幻漂流》時,帶來的靈感,他很自然的把它套進了《地心引力》。
而這些個人的印記給電影帶來的改變不小。
與原版的《地心引力》相比,表麵內容相差不大,但導演和演員的改變給電影的核心思維帶來了獨屬於東方的韻味。
正因為如此,《地心引力》在專業電影領域激起的浪花不小。
許多西方電影人看到了這股不同於好萊塢電影的味道,它新鮮而又令人著迷,他們對《地心引力》的評價很高。
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體,教科書式的闡述了未來商業片的趨勢。
單純的技術特效最終隻是修飾,電影的核心還是在於思考和講述,藝術的動人之處在於新穎和創意。
山河對《地心引力》的改造很成功,效果直接反應在影評口碑和票房數據上。
周一到周四,四個工作日,北美票房九千一百萬,打破了《獅子王》的八千一百萬工作日票房記錄,並向上走了一大步。
這種不同時代的類比雖然不合理,有通貨膨脹和3D票價的因素在內,但足以看出《地心引力》在北美的火爆程度。
北美上映八天,積累票房一點九四億。
國內四天破三億,積累票房已經打破了《建國大業》的五億四千萬票房記錄。
八天就衝到了六億兩千萬,國內影視圈已經麻了,愛多少是多少吧,我們都坐著看你自己玩!
媒體和影迷們癲狂了,才這麼幾天就把內地票房記錄給破的七零八落,山河這是要給華夏留下一個神話式的票房記錄嗎?
各媒體給出的預測是十五億打底!
這個數字意味著一個多月的內地票房被《地心引力》包圓了,一點空間都沒有留給別人,還好也沒人找死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