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詩味·詩境·境界·意境·氣象·意象·氣韻(1)(1 / 2)

大唐最根本的特征是氣象。

詩歌最根本的特質是氣韻。

對於唐詩的整體評價及我們需要掌握的讀詩方法和寫詩之道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上題的後五個名詞。

“詩味說”雖曾流行一時,但如今已不足采用,因為“詩境說”的出現,導致“詩味說”成為詩學中的一塊雞肋。“味”為何物?沒有實指,太過籠統,容易讓人不知所雲,再差的詩也有詩味,再好的詩也不過有詩味。這個詞完全不能概括唐詩的特點,它沒有說出唐詩的真正特質。

“境界”一詞,是王國維提出來的,自佛經化出,但在我輩的意識中,境界更多是指詩歌所達到的思想層次,眼界高低,詩人的胸懷高下,詩品的高下,諸如此類,都屬境界範疇。王國維的“意境”兩字,用來概括宋詞的特征,可以說是最確切的詞語。王國維用意境的標準來講宋詞,學者們也借用了“意境”一詞,來講唐詩,殊不知,唐詩的精粹不在意境,以意境表唐詩多有不達之處,點不到唐詩的“痛處”。

凡是詩都有一定的境界,以詩境來討論詩歌,就把握到了詩歌的本質。詩境的大小高低不同,於是就以境界區別高下,屈原的境界,唐人比不了,張若虛的境界,李杜沒達到,李杜的境界,後來的詩人又達不到。一首詩境界的高低,與詩人本身的藝術造詣有關,也與詩人的思想品性有關,這兩個因素構成境界。屈原行文近乎“道”,藝術性和思想性都很高,漢晉的時候,重於風骨,而唐朝則注重氣象和意象,到了宋朝,意象變得更強,宋詞之後,就沒有創造性的境界了。

思想高度和深度,加上文字造詣,這兩者決定了詩歌的境界,而情思造詣和文字造詣,這兩者則構成了意境。

唐人詩境界高妙,造作自然,於是構成了氣象,唐詩取得的第一大成就和突破,就在於氣象。如果沒有氣象,唐人詩就變得和宋人詩沒有區別。唐朝的大詩人,有得之於天然的,如李白;有得之於造作的,如杜甫。李白也需要造作後天之境來彌補先天,而杜甫也需要得之於天然之境來開啟其後天,所以說李白是七分天然三分造作,杜甫是七分造作三分天然。唐詩的妙處就在於詩人們能捕獲天地山川裏蘊含的氣息之妙,陸遊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有這個意思。唐詩何以那麼高妙?因為它的氣象高妙;唐詩人何以被稱為“妙手”?因為他們善於從大自然中獲取靈感,並準確地以詩的形式向讀者呈現大自然的氣象。

到了晚唐,小李杜一流的詩人,對於氣象已經不擅長了,於是在意象上用功,所以唐詩裏的氣與象合一,便成就了氣象流,意與象合一,便成就了意象流。唐人有少數的詩人還能夠使一首詩甚至一聯詩裏,兼具氣象與意象的美妙,這便是達到鬼斧神工之境了。

唐人的氣象到了宋朝就幾近泯滅了,情境的風氣漸盛,所以宋詞的意境美妙,遠過於唐詩。

所以我們講到唐詩,一定要先說氣象,再說境界,再說意境,最後再說意象,這四者是最能反映唐詩本質的。因為中國的文化從春秋戰國向下,漢朝為高,唐人的境界並不能高過漢晉,離屈原就更遠了。而唐人的意象之妙,也不如宋詞,總體論及意境,唐詩宋詞各占勝場。所以說,將唐詩與曆代詩歌區別開來,顯得獨一無二的,就在於氣象這兩個字。氣象這兩字,很少用來評價其他朝代的詩歌,就是一個佐證。

以上的四種概念,合起來都可以稱為詩境,故“詩境”一詞可以概括千年的詩論,沒有另一個概念能超越它。

唐詩的意境,遠比不得宋詞的意境,唐詩在情景交融上的功夫,也比不得宋詞。唐詩最終還是以氣韻勝,以氣象勝,以意象勝。

很多詩人作了很多五律,格律大體是相同的,但詩的氣韻卻沒有一首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我們找到十位詩人的十首五律的單句,在其格律平仄完全相同的情況下,詩的氣韻也不相同。唐詩之所以超越其他朝代的詩作,正是因為它的氣韻勝了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