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外交部一位發言人稱愛沙尼亞拆除紀念碑是“褻瀆之舉”和“不人道”的,而且沒有正當理由,並且說俄羅斯會根據此事重新評估和這個波羅的海鄰國的關係。
俄羅斯議會上院的領導人今天呼籲和愛沙尼亞斷交,作為對愛沙尼亞拆除蘇聯紅軍紀念碑的報複。
俄塔社來自塔林的消息,愛沙尼亞政府淩晨拆除蘇聯紅軍紀念碑引發警民衝突,警方用瓦斯彈驅散群眾,造成一人喪生,50多人受傷,另有60多人被捕。這起衝突始於26日清晨。在警方的護衛下,在紀念碑周圍豎起兩公尺高的鐵絲網,要把位於該國首都塔林的蘇聯紅軍墓遷走,其中包括轉移蘇聯時代修建的紀念蘇聯紅軍勝利的銅製戰士塑像。
此舉引發當地俄裔人士強烈不滿,不斷有人聚集抗議,警察強製驅散,最後引發衝突。在1944年蘇聯與納粹德國的戰爭中,有5萬名蘇聯紅軍戰士在愛沙尼亞的戰場上犧牲。愛沙尼亞的俄裔人士說,遷葬做法侮辱了二戰反法西斯軍人,但是愛沙尼亞本地人將紀念碑視為過去50年蘇聯占領的象征和遺留物。此事件正在激發俄羅斯國內愛國主義情緒。
據當地媒體報道,塔林市中心的蘇聯戰士公墓建在一座小公園內,裏麵埋葬著1944年秋天蘇聯紅軍從納粹德國手中解放愛沙尼亞時犧牲的13名紅軍士兵。遭拆除的那座兩米高的蘇聯紅軍銅像建在蘇聯戰士公墓中央,佇立在一麵巨大的石牆前。
據《俄羅斯報》2007年4月26日報道:俄國家杜馬通過了新的《勝利旗法》。鐮刀和錘子又回到了勝利的旗幟上。
3.歐盟對美在東歐部署“反導防禦”問題展開討論
俄羅斯《新消息報》2007年3月21日文章題:歐洲的分裂(作者亞曆山大·米涅耶夫)
歐盟本周慶祝《羅馬條約》締結50周年。但是,圍繞美國在波蘭和捷克部署反導防禦係統這一計劃的爭論,嚴重破壞了布魯塞爾官員的節日情緒。一些政治觀察家甚至認為,關於反導防禦問題的討論有使歐洲再次分裂成“舊”歐洲和“新”歐洲的危險。
由於27個成員國意見不一,歐盟中央機構的工作人員不想卷入這場爭論。引人注目的是,今年上半年擔任歐盟主席國的德國領導了這場反美運動。德國執政聯盟內的社民黨人,其中包括外長施泰因邁爾,公開批評了美國。德國社民黨主席貝克對《圖片報》說,歐洲人不需要美國的導彈,因為德國人“不願看到美俄在歐洲進行新的軍備競賽”。默克爾總理力圖緩和激動的情緒,讓相關的討論在雙邊範圍內或北約國家內進行,以免它迅速蔓延到整個歐盟。關於反導防禦問題的爭論可能會損害德國的歐盟主席國地位和八國集團主席國地位,妨礙實現柏林提出來的雄心勃勃的目標:讓在法國和荷蘭的全民公決中未能過關的歐洲憲法複活,減少歐洲和美國之問的貿易障礙,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計劃在八國集團內取得一致意見。因此,默克爾堅持不懈地努力讓反導防禦計劃列入北約的議事日程,使其成為“平靜和耐心的討論”。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積極支持默克爾。他說,早在去年11月的北約裏加峰會上,一些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就向他表示,應該研究建立造價達200億歐元的北約反導防禦係統的合理性。
對美國反導係統提出批評的歐洲人與其說是對部署10枚攔截導彈和一個雷達感到不安,不如說是受到了美國不同盟國磋商就在歐洲采取行動這種舉止的冒犯。其實更讓他們不安的是莫斯科強烈的反應。許多歐洲政治家擔心歐洲會像蘇聯時期那樣,處於美國和俄羅斯衝突的中心。布魯塞爾的一些歐洲外交官承認,不僅德國,而且歐盟其他許多國家目前都不太相信伊朗會造成嚴重威脅。反導防禦方麵的巨額開支和與莫斯科的關係變壞的前景讓他們根本高興不起來。
曾經帶頭反對伊拉克戰爭的法國現在袖手旁觀,它的立場甚至在某些方麵還與德國的立場相左。參加北約反導防禦問題研討會的法國代表團團長羅貝爾·蘭凱說,巴黎認真看待導彈威脅,但是隻準備支持目的是保護歐洲國家軍事基地的“小型的”北約反導方案。他認為,關於反導係統的討論“是美國同捷克和波蘭的雙邊關係問題,北約並不是進行這種討論的最佳地點和唯一地點”。
4.俄羅斯首次公開對外政策概論
俄報報道:2007年3月27日俄羅斯外交部網站上出現了一份文件,這樣的文件在俄羅斯外交主管部門的曆史上還沒有過。這份長達60頁的名為《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概論》的文件係統地陳述了當代俄羅斯的對外政策重點,同時向各有關部門提出了一些建議。該文件的起草者說:“一個強大的、更加自信的俄羅斯已經成為世界上發生的積極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方國家早就對國際事務中發生的事情發表這樣的論述了。俄羅斯不僅跟隨這種趨勢,而且還對世界上發生的變化做出了反應。
俄羅斯是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市場的主要供應國之一。它不能不關注能源因素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不斷增長的現象。有些國家把俄羅斯視為國際經濟舞台上潛在的危險對手。不得不遺憾地指出,這些未被點名的國家想限製我國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