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寫下《大唐西域記》,讓尊道的李世民轉信佛教(1)(2 / 2)

僅僅讀了一段序文,唐太宗就感到辭美、景美、情更美,可謂字字珠璣,滿紙生香。於是他忘記了勞累一天的疲憊,忘了夜深人靜的聲聲更漏,忘了後宮三千佳麗的等待,全部心神都專注在了《大唐西域記》之中。

他一邊閱讀,一邊為玄奘精練而形象的語言文字拍案喝彩。玄奘對大部分國家的描述,隻用三兩百字,但其基本情況躍然紙上。於是,唐太宗通過書上活靈活現的文字,跟隨著玄奘的腳步,宛若親自行走在遼闊的西域,跋涉在東西南北中五印度,恰似親手觸摸著那些國家的曆史、地理、文化、政治……

太宗皇帝一口氣讀完了十二萬言的《大唐西域記》,不知東方之既白。一夜未睡,他卻依然感到興奮異常,又伏案親筆寫信,對玄奘和他的《大唐西域記》大肆褒獎。

第二天,玄奘接到大唐皇帝的親筆賀信後,在給太宗的謝表中,再次請他為譯經賜序。

太宗皇帝與玄奘一樣心照不宣,都非常清楚皇帝禦筆的分量。如果有了皇帝的親筆序文,不但對玄奘新譯佛經的推廣大有裨益,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佛教的政治地位。這樣一來,人們就會知道皇帝支持佛教,上行下效,佛教就會興盛起來。多年來,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統地位,李唐皇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崇道傳統,所以太宗皇帝在回信中再次委婉拒絕了玄奘的請求。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出於政治考量,一直抑製佛教,卻非常器重玄奘。的確,因為深入修學,佛法的光輝使得玄奘具備了一種十分獨特的人格魅力。無論是西突厥信奉拜火教的葉護可汗,也不管是原來就信佛的中印度戒日王,還是尊道的大唐皇帝李世民,都發自內心地尊重玄奘,將他視為知心朋友。

隨著時間的推移,唐太宗李世民原來叱吒風雲、呼嘯江河的英雄氣概,漸漸被歲月消磨得差不多了,他的心境也慢慢發生了微妙變化。原先,他崇尚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他也的確將大唐治理得井井有條,空前強盛;然而,他不但無法在社會上實現儒家的仁愛與倫理秩序,甚至連在自己的家裏也做不到。更叫他感到異常悲涼的是,他與同胞兄弟之間同根相煎、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之變的悲劇,很有可能再次發生在自己的兒子們之間!李世民有十二個兒子,有的無能軟弱,有的玩物喪誌,有的窮凶極惡,有的精明過度。為了爭奪皇位,他們在家裏鉤心鬥角,在朝廷拉幫結派。

治國容易,治心難。英雄如唐太宗者,每每想到這些總覺得心力交瘁,便生起一種無可奈何的淒涼悲愴之感。他環顧左右,親朋舊臣一個個凋零故去,沒死的也垂垂老矣。自然而然,他對未知的死亡產生了莫大的恐懼。其實,他之所以尊道,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有借助道教的養生之術益壽延年、長生不老的期望。自然,那些八麵玲瓏的道士們很會投其所好,進貢了許許多多據說靈妙無比的丹藥。可是,他服用之後,除了短暫的興奮之外,反倒是汞鉛中毒的症狀越來越明顯。道士們的長生不老之術沒法驗證,神仙丹藥的效果也讓他大失所望。心靈多次掙紮之後,正應了那句老話所說:“英雄到老皆皈佛”,唐太宗不得不開始從佛教中尋找心靈的慰藉。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夏,唐太宗駕幸玉華宮。六月,太宗皇帝下令,召正在弘福寺譯經的玄奘前來伴駕。

玄奘馬不停蹄,連續趕了三天的路,風塵仆仆來到玉華宮。一見麵,太宗皇帝非常高興地說:“我在這裏避暑、處理政務之餘,非常想念你。讓你趕了這麼遠的路來和我相見,辛苦你了。”

玄奘趕緊說道:“大唐的百姓仰仗著您才過上富裕安康的日子,您若稍有不安,則天下惶。像我這樣一個無足輕重的世外之人,能得到皇上的召見,深感榮幸,談不上什麼辛苦。”

兩人一如既往,談得非常投機。於是,唐太宗又想逼勸玄奘歸俗,將他網羅在自己左右,共謀朝政。

此時,已進入貞觀朝後期,早年跟隨唐太宗打天下的那些謀臣良將很多都已去世,一些治國能臣也因為廢立太子之爭失去了皇帝的信任,連一代名臣房玄齡也臥病在床,看情況很難康複。因此,國家急需補充人才。同時,為了彌合朝中的派係鬥爭,唐太宗也急需一位公平中正、能力出眾、威望超群的人來製衡各方麵的勢力。而玄奘,無疑是最佳的人選。

喜歡請與好友分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