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偷偷摸摸出關,風風光光回長安(2)(2 / 2)

長孫無忌就像唐太宗肚子裏的蛔蟲,早已窺探到了皇帝的心思。他深知,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之所以禮遇玄奘,很大的原因是對他的經曆感興趣。這個雲遊僧對西域的情況十分熟悉,若能為大唐所用,對今後經略西域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他的話表麵上是在稱讚玄奘的高德善行,而弦外之音是在提醒皇帝。果然,唐太宗李世民馬上說道:“西天佛國距離我們大唐十分遙遠,原先的典籍對那裏的聖跡、法教記載得很不周全。法師您既然親自周遊五印度,何不撰寫一部書,將你的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呢?”

將自己的取經經曆記錄下來,是前輩求法者的優良傳統,比如法顯大師就曾寫過《佛國記》,所以玄奘點點頭,答應了太宗皇帝。

然而,唐太宗更看重玄奘這個人。他感到玄奘器度廓然,才識超拔,智慧非凡,是不可多得的傑出人才,所以勸他還俗入朝為官。

麵對唐太宗的殷切期盼,玄奘婉言謝絕了這一番好意。他自謙地表示,自己自幼出家研習佛法,從來沒有學習過儒家經世治國的方法,若是自己還俗從政,就好像把河流中的舟船搬到陸地上當車馬使用,不但無法發揮作用,離開水的船還會很快腐朽。

唐太宗見玄奘不為高官厚祿所動,於是暫且放下讓他立刻還俗的打算。可是,他又太愛惜玄奘的才能了,於是以退為進,采取迂回的方法。他道:“這次與法師相見,相談甚歡。朕感到意猶未盡,所以想請法師隨朕出征,以便隨時可以敘談。”

對於一般人而言,能夠伴隨在君王身邊,無疑是莫大的榮耀。然而,玄奘的用心不在名利上,所以他以遼東道路遙遠、自己身體不適為借口,委婉推辭了。唐太宗是何等高明的人物,馬上就知道這不過是托詞,而且所找的借口並不高明。

唐太宗不好意思欺負老實人,隻是微微一笑說道:“印度、西域路程那麼艱難,法師尚能孤身遠遊。遼東與之相比,不過咫尺之間,且有大軍保護、糧草供應,還有什麼好推辭的呢?”

玄奘無奈,隻好實話實說:“玄奘是一個僧人,陛下去行軍打仗,貧僧不但幫不上什麼忙,反而白白虛耗錢糧。而且,戒律規定僧人不能參與、觀看兵戎戰爭。所以……”

既然涉及了佛門戒律,唐太宗也就不好再勉強他了。玄奘乘機奏請,要到洛陽嵩山少林寺去翻譯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這次,他也嚐到了被拒絕的滋味。太宗皇帝說:“法師不必到嵩山去。前些年,朕為穆太後在西京長安建了一座弘福寺。寺裏的禪院環境十分幽靜,很適合你譯經。”

唐太宗之所以選擇弘福寺作為玄奘的譯經之所,當然是為了給自己的亡母增加功德。但他內心潛在的想法,恐怕是為了把玄奘控製在自己的左右。

從玄奘歸國時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來看,這個僧人的威望實在太高了,在民間的影響實在太大了,若是將這樣一個登高一呼,天下風從的人物放在中原山野,無疑是龍歸大海,虎在南山,任何皇帝都不會放心的。而弘福寺與宮城隻有一牆之隔,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唐太宗馬上就能得報。

多年的修行,讓玄奘的心靈異常敏感,具有靈明不昧、洞悉世事的觀察力。太宗皇帝剛剛舉心動念,他馬上就意識到了。於是,玄奘便說道:“京城百姓得知我從西天回來,帶回了許多佛像,都很好奇,都想見我。如此一來,恐怕會影響寺院的安寧,妨礙譯經事業的正常進行。因此,貧僧想請皇上派人守門,防止閑雜人員進出。”

這樣一來,玄奘無疑是將自己完全放在了官方的時刻監督之下。太宗當然很高興,馬上就允準他的啟請,並大度地表示譯經所需的一切人力、物力,都由西京留守房玄齡籌辦、供給。

太宗皇帝與玄奘兩人談得甚是投機,兩個人竟然都忘了時間,本來隻是禮節性的接見,卻整整持續了一天。不知不覺,他倆從早晨一直說到了日落天黑。直到宮門關閉,太宗皇帝才不得不放他離去。

貞觀十九年三月初,當大唐帝國的遠征軍在李世民的親自指揮下,浩浩蕩蕩地開赴遼東戰場的時候,玄奘也離開洛陽,西歸長安弘福寺,開始了自己後半生漫長而輝煌的譯經生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