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曲女城大法會連辯十八天(1)(2 / 2)

戒日王見狀,冷冷一笑,說道:“各位平日能言善辯,自稱‘解冠群英,學蓋眾哲’。你們經常發難,毀謗大乘,怎麼聽說今天有大唐高僧前來辯論,就借口要去朝禮聖跡,紛紛逃避呢?我現在知道了,原來你們都是一群無能之輩。”

玄奘感到這樣對各位小乘法師不公平。因為他們原來沒有見過自己的《製惡見論》,倉促之間,自然無法應戰。於是,他將自己的觀點拆解開來,細細講了一遍。那些法師聽後,心服口服,當眾歡喜讚歎玄奘不已。

戒日王有一位寡居的妹妹,聰慧利根,對小乘善正量部的教義很有研究。她坐於戒日王身後,聽了玄奘的講解,深感大乘佛教奧妙無窮,歡喜雀躍,欣然改宗。

戒日王眼見自己的妹妹都被玄奘折服了,真是太興奮了。高興之餘,他突發奇想:將那爛陀寺與烏荼國小乘佛教徒之間的辯論,擴大範圍——擴大到全印度。讓所有的小乘論師,都來向這位大唐高僧挑戰。

想到這裏,他對玄奘說:“法師的論著的確高明,弟子與在座小乘法師都很佩服。但是,其他各國的小乘和外道沒有見過法師的真知灼見,恐怕仍然抱殘守缺,執迷不悟。因而,我想在曲女城為您舉辦一次規模空前的辯論大會,通令五印度的沙門、婆羅門以及各種外道統統前來集會,一則顯揚大乘佛教的微妙義理,以斷絕他們的毀謗之念;二來讓他們一睹法師的崇高盛德,摧伏他們的驕慢之心。”

這就是說,讓玄奘去迎接全印度所有高僧、婆羅門以及其他外道的挑戰!

盡管玄奘修養極深,溫文爾雅,能夠處變不驚,但仍然被戒日王的這個決定嚇了一大跳!要知道,古來由於印度地理環境優越,氣候條件良好,簡單耕種就能豐衣足食,所以印度人閑暇很多,尚好思辨,各種學術都非常發達。因而,印度各種宗教十分發達,用佛教的話說,有“九十六種外道”。同樣因為如此,原始佛教才能發展成現在的大小乘崢嶸並立、各部派爭奇鬥豔的洋洋大觀。同時,印度的高山大川、森林鄉野之中,臥虎藏龍,不知隱居著多少高人。他們的學識高深莫測。而玄奘,雖然十幾年間積累起了很高的聲望,但畢竟印度是佛學的發源地,他一個外來的留學僧,從語言到邏輯習慣都有先天的缺陷。萬一失敗,就意味著前功盡棄,身敗名裂。根據印度辯論的傳統,他很有可能因此而輸掉自己的腦袋!

然而,玄奘依然沒有絲毫畏懼和猶豫,他毅然選擇了擔當,坦然麵對有生以來最大的挑戰。

從這一刻起,一位來自東土大唐的異國高僧,已然擔當起了維護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地位與聲譽的曆史重任!

這一年,玄奘虛歲四十有二。

五印度盟主戒日王發出通告,邀請各國國王、佛教各宗派論師、婆羅門、外道學者等齊集曲女城,參加規模空前的辯論大法會。

詔令發出,戒日王與鳩摩羅王各自率領著自己浩浩蕩蕩的大軍,陪同玄奘向曲女城大會場進發:戒日王帶著那支遠征凱旋的大軍行進在恒河南岸,鳩摩羅王指揮著兩萬象軍開進在恒河北岸,河麵上,還有上萬艘艦船一起開動。這一路上,幢幡遮空,旌旗蔽日,鑼鼓喧天,樂曲回旋。他們足足走了九十天,直到臘月才到達曲女城。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裏,恒河之畔的曲女城成為全印度關注的焦點。無數的人從四麵八方朝這裏趕來。如期到達的總計有:十八國國王,精通大小乘的高僧三千餘名,婆羅門及外道兩千多人,以及那爛陀寺的一千多名僧眾。這些來自印度各地的高人,都是各教派、各宗派、各學派挑選出來的頂尖人物,博學善辯且各有專長,玄奘麵臨的將是怎樣的一種精彩?前來觀看這場辯論的民眾更是高達數十萬人。一時之間,場內場外人山人海,好不熱鬧。戒日王早已在會場搭建起兩座大殿,其內安奉佛像,並做法堂之用,每座大殿可容納一千多人。各位國王的行宮,就在會場西麵五裏的地方。經過緊張而隆重的準備,辯經大會正式拉開帷幕:戒日王與鳩摩羅王先從行宮中請出佛陀金像,安奉在大象背上的寶帳中,並走在隊伍的最前麵。戒日王扮作帝釋天(①佛教護法神之一。),手持白拂隨侍在右側;鳩摩羅王扮作梵天(②印度教的創造神。),手執寶蓋行進在左側。兩人都是頭戴天冠,垂瓔佩玉,護送著佛像緩緩前行。隨後是兩頭馱著巨大花筐的大象,一路拋灑著繽紛的花雨。其後是玄奘和高僧們乘坐的大象隊伍,十八位國王和王公大臣們則乘坐另外三百頭大象,護衛在兩側。到達會場門口,戒日王親自捧著金佛像走上大殿,安放在寶座上。然後,他和鳩摩羅王及玄奘、十八國國王,依次上前禮拜供養。隨後,戒日王首先請十八國國王入座,再請各國高僧一千多人入座,接著請婆羅門以及有名的外道五百多人入座,最後才請各國大臣兩百多人入座。其餘的僧俗人等,隻能安置在院門外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