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為爭搶玄奘,印度兩大強國竟要開戰(2 / 2)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伐闍羅預測的話應驗了:鳩摩羅王派使者來到那爛陀寺,讓戒賢大師將大唐高僧玄奘送到他那裏去。這位遠在東印度的國王,如何會找上門來指名道姓要人呢?

原來,那位被玄奘折服並放回的順世外道,與東印度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相熟。他回到東印度後,見到了鳩摩羅王,自然而然地談論起了他這次中印度之行。被玄奘駁斥得灰頭土臉的他,卻對自己的對手讚不絕口,佩服得五體投地。如此一來,鳩摩羅王對那個來自大唐的高僧產生了強烈的興致,很想一睹玄奘的風采,所以派專使來請玄奘。

與般若毱多的法戰懸而未決,玄奘又在作回國的準備,這時候鳩摩羅王又來添亂,橫插了一杠子。戒賢大師感到左右為難,就找大家來商量:“先前我們已經選定玄奘去戒日王那裏與小乘辯論,倘若應邀去鳩摩羅王那裏,萬一戒日王也來要人,我們怎麼辦?”大家協商的結果是以玄奘已決定回國為由,婉轉拒絕。

可是不久,鳩摩羅王的第二封信又到了:務必請玄奘前來我國小住幾天,應該不妨礙他回國的行程。請勿再推辭。

一頭是戒日王,一頭是鳩摩羅王,兩頭都得罪不得。於是戒賢大師幹脆使了個“拖”字訣,精心招待鳩摩羅王的使者,既不答應也不拒絕,先拖下來,再靜觀待變。鳩摩羅王是一個急性子,總不見玄奘到來,當即大怒,又派人送來一封措辭異常強硬的書信。

書信的核心意思是說,他鳩摩羅王本來不信佛法,因玄奘而對佛教產生了興趣。那爛陀寺不讓玄奘到他那裏去,是認定他是個惡人。於是威脅說,以前那些惡王們做的那些破壞佛法、摧毀寺院的事情,他也一樣能做到!當他率領大軍殺到那爛陀寺的時候,玄奘他們不要後悔!

當時,鳩摩羅王在全印度的勢力僅次於戒日王,而且以好勇鬥狠著稱。他說率大軍踏平那爛陀寺絕對不是口頭威脅,他真的做得出來。這封火藥味十足的書信,在那爛陀寺引起了不小的騷動,許多人因此惴惴不安,生怕真的遭此劫難。

戒賢大師將玄奘召喚過來,委婉地說道:“鳩摩羅王一向善心薄弱,崇信婆羅門外道,所以佛教在他的國內很受壓抑,遠遠不如外道普及。或許他前世與你有緣,自從聽到你的名字之後,便發自內心地要親近你,誠心誠意跟隨你學習佛法。你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好好開導他。如果能引導他歸敬三寶,那麼全國的百姓自然也會跟著信仰佛教。否則,說不定那爛陀寺會因此遭受災難。”

玄奘當然不能讓那爛陀寺因為自己而毀於一旦,於是他義無反顧地孤身跟隨使者東行,去麵見鳩摩羅王。

聽說玄奘真的來了,鳩摩羅王馬上轉怒為喜,親自率領大臣在城外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歡迎儀式,然後把玄奘請到王宮盛情款待。這樣的禮遇和敬重,對這個一向崇尚外道的國家來說,簡直有些不可思議。因為玄奘個人的影響力,居然能使一個國家從國王到民眾的信仰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玄奘在王宮為鳩摩羅王講經說法一個多月,回答他提出的種種問題。為了讓他更好地理解佛法,玄奘還專門用梵文為他寫了《三身論》三百頌。自然而然,鳩摩羅王對玄奘敬佩得五體投地,開始傾心向佛,施行仁政。並因對玄奘的由衷敬佩,而對他的祖國——大唐充滿了向往之情。

等到戒日王征討恭禦陀國凱旋,想要繼續那爛陀寺與般若毱多的那場辯論,卻忽然聽說玄奘已經應鳩摩羅王之邀,去了迦摩縷波國。他又驚又怒,立刻派人去見鳩摩羅王,要他馬上將奘師送過來。然而,這個時候,鳩摩羅王對玄奘的推崇到了無可複加的程度,正把他當做佛菩薩一樣供奉在王宮,哪裏肯放人?作為在全印度實力僅次於戒日王的國王,鳩摩羅王心裏一激動,就對使者撂下一句狠話:

“要我的頭可以,要大唐高僧玄奘,沒門!”

聽到使者的如是彙報,戒日王暴跳如雷,怒氣衝衝地對侍臣發牢騷說:“鳩摩羅王太不把我放在眼裏了,為了一個僧人,竟然對我說出這麼無禮的話來!”於是,他又派了一個使臣去嚴詞責備鳩摩羅王。使臣對鳩摩羅王說:“你既然說了寧可舍頭,也不把大唐高僧送來,那麼,現在請把頭交給我,讓我帶給戒日王。”

全印度兩個最強盛的國家,為了供養玄奘,居然反目成仇,要兵戎相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