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悟:一切事物,皆由心所變現(2 / 2)

是說,從個人修行、自我解脫的角度來說,他已經沒有再到天竺的必要了。是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法,又何須到天竺求什麼法呢?然而,玄奘並沒有掉轉馬頭,而是在沙泉之畔休息了一天一夜,往水袋裏裝滿了水,又繼續向西前進——為了利益千百萬眾生,為了佛教的千秋大業,他必須繼續前行,到天竺取回真經。又經過了兩天跋涉,玄奘終於走出了沙漠,來到了伊吾國境。

伊吾,是玄奘離開大唐進入西域後的第一個國家。西域三十六國,許多都是建立在沙漠綠洲上的城邦國家——國是一座城,城是一個國,伊吾就是這樣。

玄奘進入伊吾城,掛單於古刹玉佛寺。寺裏有三位漢族僧人,其中一位老和尚聽說玄奘到來,披了一件衣服,光著腳丫子就跑了出來,一把抱住玄奘,孩子似的放聲大哭。半晌,他才哽咽著說:“想不到,今生今世還能遇到從故鄉來的人。”玄奘也剛剛經曆了千難萬險,九死一生,自然也是無限感慨,兩人相擁而泣。

亙古以來,不管是叱吒風雲的將軍,或是被逼上末路的亡命之徒,無論是逐利如命的商人,還是馳騁大漠的強盜,從來沒有任何人能孤身一人闖過八百裏莫賀延磧!而今,玄奘創造了這個從未有過的奇跡。本來,玄奘西行求法的消息早已經由商旅傳遍了西域各國,所以他一到伊吾,舉國上下都將他當成空前絕後的英雄來崇拜。綠洲上的居民本來就非常好客,且有著濃濃的英雄情結,玄奘居住的玉佛寺馬上就熱鬧起來。不僅道、俗兩界的人們爭相參禮,連伊吾國王、王後也都親自前來拜會。從西行出發之始,玄奘在大唐國內是東躲西藏的流竄犯、偷渡客,而他踏出國門,則成為了西域各國爭相迎接的尊貴客人,幾乎所有的國王都向他曲下了高貴的膝蓋。時也?命也?

當時伊吾的宗主國——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的使節恰好也在這裏,他回國後立刻將玄奘的事報告給了國王麴文泰。

西域諸國中,高昌是少有的漢人國家。國王麴文泰的祖籍在河西金城榆中(今甘肅蘭州東)。或許是因為居住在遠離中國文明本土的西域,所以對漢文明的向往十分強烈。麴文泰不僅是一個中國文明的崇拜者,同時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所以當他聽說從大唐來的高僧玄奘到達伊吾之後,馬上派遣重臣任特使,帶著上乘寶馬數十匹,一路設置驛站,浩浩蕩蕩地前來迎接。

本來,高昌並不在玄奘預定的路線之內。可是,高昌王給特使下了“務必請玄奘法師光臨本國”的死命令,特使再三懇求,伊吾國王更不敢因此得罪宗主國,也勸說玄奘。玄奘本來就是一個很隨和的人,隨遇而安,與人方便,是他的處事方略。他實在不好意思拒絕人家的盛情,再加上他忽然想起,早在兩百年前法顯大師西行求法之時,就曾得到過高昌國的大力支持。於是,他變更路線圖,隨緣前往高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