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國古代的玻璃,一直是較為簡單的低溫鉛鋇玻璃。這種玻璃透明性差,而且因為化學成分和燒成溫度的原因,遇到熱水就炸,因而根本無法用來做生活器皿。

歐陽要做的是他前世日常使用的鈉鈣玻璃,鈉鈣玻璃的四大原料:石英砂、石灰石、長石、純堿。

前三種都不難搞,石灰石礦到處都是,石英砂和長石都是生產陶瓷的主要原料,貴為“瓷器國”這玩意搞到很輕鬆。

難點是純堿,雖然日常也有用,但在人工蘇打問世之前,純堿都是從鹽堿湖裏產出,產量很有限,而南宋的鹽堿湖是非常少的。

相反北方特別是西北鹽堿湖非常多,這樣宋蒙互市,純堿和火堿(用來造肥皂,以後還有很多用處)就成了南宋的重要進口物資。

將各種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勻、碾碎再進行高溫加熱,形成均勻的無氣泡的玻璃液。一般都在1200—1600度左右。大概需要四個時辰左右方可熔化形成玻璃液。

接著,將熔製好的玻璃液轉變成具有固定形狀的固體製品。成形必須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才能進行,這是一個冷卻過程,玻璃首先由粘性液態轉變為可塑態,再轉變成脆性固態。大塊平整玻璃就是把液態玻璃放平整的鋼鐵上,擀餃子皮!鏡麵則需要設置個模具,澆築後打磨。

製作玻璃器皿則是雇傭了吹糖人的工人,趁玻璃溶液沒有冷卻,用金屬管蘸取一定的玻璃溶液進行吹製。這個過程很艱難,因為包括歐陽在內沒有誰有實踐經驗,但古人從不缺少智慧,多次試驗之後,那些糖人工匠技藝逐漸熟練。隻需歐陽畫出成品樣子,他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吹出不同的器皿。

不過真正的大殺器還是玻璃鏡,經過思考,歐陽決定放棄鍍銀法,因為首先電鍍不現實,而硝酸銀鍍銀法需要的硝酸和葡萄糖生產又要大費周章,這工業化是一個社會的事情,自己一個公司操作起來實在太難。

於是他決定采用威尼斯人的水銀法來製作鏡子。這是在平板玻璃上緊緊地貼上一層錫箔,然後再倒上水銀。水銀能夠溶解錫,變成一種粘稠的銀白色液體“錫汞齊”,它會緊緊地貼在玻璃上,反射和成相的效率非常高。

十六世紀初威尼斯人造出這種鏡子後轟動了整個歐洲,達官貴人都爭先恐後購買,一麵鏡子賣到十五萬法郎,歐陽準備把它的發明提前兩個多世紀。但是水銀法製作鏡子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製作過程中水銀蒸氣會讓人中毒,作為來自21世紀的“資本家”,歐陽也隻能采取簡易的麻布口罩加輪換的方法,來盡量地降低這一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