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動物的語言表達奧秘(1)(1 / 3)

動物的大腦語言。由於動物的行為是大腦支配的結果,動物學家為了揭開動物的語言之謎早就開始對動物的大腦進行了研究。現已發現其中存在著多種評議體係。有電脈衝語言,這是靠神經細胞通過神經突觸來傳遞的。有神經係統的“建築”語言,這是由神經元之間新的神經腱在錯綜複雜的神經突觸中構成的。還有一種化學成分語言,這是靠某些化學介質來傳遞的。

目前,生物學家已經翻譯出了化學成分語言的部分編碼。美國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分離和破譯出了一種基因結構,它能編製並產生受體的譯碼。他們從電鰩細胞中分離出了這種基因並把它移入了青蛙的性細胞中。這無疑是解開大腦語言之謎的關鍵一步。

動物的聲音語言。大多數動物都會鳴叫發聲,如果仔細注意,你會發現它們在不同的情況下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這些聲音在動物之間起著信息交流的作用,於是就成了它們的語言。當然,這隻是它們的語言,我們人類仍無法完全知道它們在說些什麼。蟋蟀的聲音清脆動聽,並像樂曲一樣,能夠體現出它們的感情。在雌雄相處時,那輕幽的聲謂猶如情人竊竊私語;在獨處一方時會發出強音招引朋友;在互相格鬥時,則以高亢的叫聲來助威。豬通過簡單的呼嚕聲來表達對主人的情感;雄海豹用大聲咆哮來表示它們保衛自己領土的意圖;鬆鼠則發出啁啾的聲音和顫鳴來宣布它們的領土權;至於犬吠、馬嘶虎嘯、狼嚎獅吼猿啼等也都是動物信息或情感的交流。一般來說,動物在異性相互吸引、求偶交配時會發出欣喜歡快的鳴聲,而在痛苦感傷時則會發出委婉悲涼的鳴聲。動物的聲音是用各種方法產生的。青蛙鳴叫時在它的兩頰鼓起圓圓的氣泡猶如兩個小皮球,隨著口腔吸氣的流動時脹時縮。原來青蛙除了有兩條聲帶之外,在咽部喉頭兩側,還有一個共鳴的裝置,這就是可伸縮的鳴囊。兩邊的鳴囊起著共鳴作用,所以青蛙的聲音特別洪亮。蟬有一套與眾不同的發音係統,它不是用口腔發出聲音而是用肚皮說話。雄蟬腹部兩側有一塊凹卵形的發音膜,由於肌肉的收縮而使薄膜振動發音,再經腹部的特殊擴音係統而使音量加強。由於肌肉收縮的鬆緊程度而使振動頻率不斷發生變化,聲音也時高時低。蜜蜂、蚊子嗡嗡的鳴音是靠翅膀的摩擦振動。昆蟲的胰狀翅膀每秒振動頻率很高,蚊子每秒振動160~500次,蜜蜂一般每秒振動約440次。每秒振動次數越多,聲音越尖利,振動次數少,聲音就顯得低微柔和。

動物的氣味。動物語言常常靠體內腺體分泌一種微量化學物質進行通訊聯係。這種微量化學物質被生物學家稱為信息素。而這種信息素常伴有特殊氣味在空氣中擴散迅速,達到引誘異性,追蹤群體集合或分散,遷移或冬眠等目的。這種氣味雖然不發出聲音,可也算是一種語言,生物學家們稱其為氣味語言。目前,人們已經查明一百多種昆蟲的氣味的化學結構,如引起同種異性個體產生性衝動與配偶行為的性氣味;幫助同類尋覓食物,遷居異地指引道路的跟蹤氣味;通知同種個體對勁敵采取防禦措施的警告氣味;召喚同種昆蟲聚合過冬的集合氣味。生物學家曾把一種船舸魚捉起後再放到河裏,結果河裏所有的魚都逃離了原來的棲息場所。

有一種警戒激素,一旦它的皮膚受傷這種警戒激素就會在水中迅速傳播開來,其他的魚就會隱蔽起來。一隻老鼠遇到另一隻陌生的老鼠時,就會竭力攆走不速之客甚至會把對方咬死,因為陌生老鼠身上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雄鹿在求偶時,也有一種奇怪的行動,它身上有幾十個芳香腺,兩個在內腹角,一個在尾下,兩個在後足跟,每個蹄子上還各有一個。它把芳香腺往樹上擦,樹上便留下了自己的氣味。這種氣味雨打風吹都不會消失,雌鹿聞到後就會跟蹤而來。幾乎在所有動物中,氣味語言都是它們互相傳遞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這些特殊的氣味是如何產生的呢?這還有待於科學家們探索。

動物的行為語言。動物還會用不同的行為來表達它們的意思。這也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一匹馬需要搔癢時,它會去咬另一匹馬的後頸或肩部,還有需要搔癢的部位,另一匹馬會領會它的意思,轉身去輕咬同伴需搔癢的部位。長頸鹿在發生危險時,用猛烈的奔跑來傳遞警報給同伴。有一種鹿的尾巴,內側呈白色,當它豎起尾巴時,就成為一種醒目的信號。看到它的尾巴下垂不動,就表示平安無事;如果它尾巴半掩就表示處於警戒狀態;如果它尾巴完全豎起,白色完全顯露,就表示發現危險。蜜蜂除了會發出嗡嗡聲之外,它的盤旋飛舞也是一種語言。這些都吸引著年輕的動物學家不斷觀察和研究。

動物的語言表達工具

和人類的語言相比較,動物的“語言”要簡單得多。在同種動物之中,它們使用“語言”來尋求配偶,報告敵情,也可以用來表達友好、憤怒等感情。

春天,是貓的發情期,一到晚上,貓就會出去尋找配偶,人們常可以聽見貓拖長了聲調的叫聲,這是在吸引異性。動物的“語言”,也用來溝通動物和主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