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宮崎駿而言,他堅持手繪,隻用電腦動畫製作特效,他對電腦動畫流行的趨勢持反對意見:“電腦技術使人自由,設計過於精細,很容易使匠心獨具的製作變成流水式的生產。CG後麵還跟著3D技術,然後便不由自主地向迪斯尼的風格投降了,這就是大家想要的結果嗎?泛濫的、國際化的製作,即所謂合乎國際口味?”(這是宮崎駿在《千與千尋》柏林電影節獲獎後,在東京記者招待會上講話中的一段。轉引自宮崎駿:《對現實的發言》,許曉譯,《南方周末》2001年11月29日。)以2008年的《懸崖上的金魚公主》為例,他運用手繪,不求唯美,講求樸拙。宮崎駿在製作該片時摒棄電腦技術,運用創紀錄的17萬張手繪圖片將角色刻畫得活靈活現。
宮崎駿在采訪中說:“經驗告訴我們,你通過電腦創作的東西無法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我們決定完全依靠鉛筆……那是我們的專長。”“看起來電腦技術使人自由,其實很容易使獨具匠心的製作變成流水式的生產。”吉卜力的3DCGI主管認為:“手繪動畫主要是以線條構成,它非常適合表現動畫的藝術風格。我的工作就是考慮如何用3D的方式表現出手繪的感覺。盡管現在的動畫越來越真實,但是孩子們還是希望看到更多充滿想象力的畫麵。我認為要多學習過去的表現方式和技巧。想要創建未來,就必須要了解曆史。”這是對宮崎駿的觀點一個精辟的闡釋。宮崎駿的動畫的手繪張數數量巨大,影片的畫麵效果的確是電腦無法達到的,這種工作態度無疑使他的電影成了精品影院動畫。
正因為對人類、對社會負有的責任使宮崎駿成為一個自覺的動畫創作者,他說:“近日,一直堅持動畫事業的我深感力不從心。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認為孩提時代能夠邂逅優秀的動畫片是幸福的。雖然我深知,我們在幹的就是瞄準兒童的購買力的行當,雖然我們認為自己的作品都是有良知的,但影像作品的的確確在刺激兒童的視覺和聽覺。我們剝奪了讓兒童走出小天地,感受整個時代的權利。因為動畫產量的膨脹,充斥了這個社會,並且使一切變質。現今,我的多數同行都窘於生計。但我們卻沒能把高叫著困境的力氣,放在將自己的事業正當化上麵。我們的事業實在已經腐朽了。”(宮崎駿:《思索與回歸——日本的動畫片和我的出發點》,支菲娜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在宮崎駿的影像世界裏,我們看到了被凡俗生活遮蔽起來的詩意,可以暫時脫離喧囂的現實而獲得身心放鬆和精神慰藉,為我們“詩意地棲居”提供了一處心靈上的棲息地。
宮崎駿和他所領導的吉卜力工作室平均一年也製作不出一部動畫電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群體卻能取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很簡單,就是吉卜力的每一部電影都是精品。宮崎駿堅持不走“續集”路線。和某些導演相比,宮崎駿確實很不一樣,相比影片的商業化利益,他更注重影片的品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