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寬嚴相濟”,說起來容易,怎麼做卻是難事。
“首長,這是檄文的清樣。”他的秘書走了過來,遞過一張大幅麵的紙卷。他展開紙卷,上麵是用漂亮的宋體字印刷的《討朱明檄》,微微發黃的白色紙卷上,黑色的字體筆畫清晰,非常的漂亮。
這篇象征宣戰書的檄文是大圖書館請了幾個精通古漢語的元老一起斟酌出來的,原本想請劉大霖這位進士老爺“斧正”,後來考慮還是不要刺激他了,萬一這個他們千辛萬苦樹立起來的標杆型人物一時想不開自盡,他們前麵的功夫就白費了。
“稿子校對過了嗎?”他問道。
“三校都做過了。”
“先印五百份。”林佰光吩咐道,在“印刷許可”上簽了字。
“是,首長。”
這裏是廣州情報站的總站。情報站現在就設在廣州大世界。林佰光帶著他的人馬通宵達旦的在這裏指揮著廣東全省的秘密活動。眼下的重點是為接管廣州作準備。
幾個月前這裏設立了一個秘密印刷廠,從臨高運來各種印版送到這裏開始印刷各級軍管會需要使用到的各種文書、表格、傳單、小冊子、告示和證件。倉庫裏,各種“占領用”印刷品堆積如山。連即將發行的新鈔票“銀元儲備券”也運來了幾十箱。按照計劃,完成珠三角的占領之後就開始全麵推行新貨幣體製。
在此之前,德隆已經開始逐步回籠廣東市麵上的糧食流通券。當然,本身這種紙幣在市麵上的流通就不多,主要是廣州有少量的使用,使用的對象也主要是紫記名下的幾家企業,所以回籠工作並不困難。
經濟工作是接管之後的首要工作。治安的好壞和經濟環境有很大的聯係,發行新幣,推行新幣製又是元老院政權接管廣東之後的首要任務。
過去元老院統治的隻是一個海南島,貨幣流通的圈子非常小,商品流通更是處於嚴格的管製之下,流通券和白銀的關係受到控製的強製結彙體係,白銀輸入之後要換成流通券才能在市場上流通,而流通券也不具備對外支付能力。外來商人在海南島的獲利要麼通過購買本地商品來消耗,要麼重新兌成白銀。
一旦占領廣東,他們就將占據17世紀中國的第二大商品市場,無論是商品流通的總量還是範圍,都遠遠超過海南。再繼續沿用糧食流通券的體係已經不能滿足經濟需求。使用新貨幣體係也就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
新得貨幣體係采取的是銀本位製度。這是綜合考慮了當地土著的使用習慣、接受能力和商品流通需求作出的決定。白銀是土著普遍認可的貴金屬,不像紙幣那樣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推廣和宣傳。白銀本身的存量又很大,幣材充裕。以元老院掌握的冶金和機械加工水平來說,可以輕鬆的製造出含銀量不高,但有品相精美看上去“貨真價實”的銀幣來。僅僅通過收集市麵上的秤量白銀重新鑄幣,其中獲得的鑄幣稅收益就非常可觀。
財經口提出推行銀幣的好處還不僅在此,通過銀幣的發行,還可以發行代幣券,也就是發行所謂的“銀元儲備券”。有了實體銀元作為背書,紙幣就會比較容易被接受,為將來徹底變為信用貨幣,全麵流通紙幣做準備。
在距離廣州幾百公裏之外臨高,一場緊張的技術會議正在舉行。雖然到場的大多數機械加工和冶金方麵的元老,卻也有幾位財經口的元老慷慨陳詞。
他們正在舉行的會議討論的正是已經拖延了許久的新貨幣的問題。
在臨高,關於貨幣的討論中唯一得到共識的是必須采取新幣製來取代目前的糧食流通券,除此之外,有關是否要采用貴金屬本位,鑄幣的材質都有過廣泛的爭論。大致分為三派:一派是主張采取銀本位體係,發行銀幣;一派堅決要求廢除鑄幣,采取純紙幣的信用貨幣流通體係;最後一派是主張采用賤金屬來發行鑄幣――也就是所謂“秘銀派”。不過這一派因為冶金口拿不出不鏽鋼和工業化冶煉的鋁材,目前已經式微。(未完待續。)
3478/1812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