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節 太白天文台(2 / 2)

鍾小英已經取來了風衣,從工作室到天文台之間有長廊連接,不過不是完全封閉的。刮風下雨的時候難免被風雨侵襲。

鍾博士默默的穿上,說:“你也穿上外套。外麵風大。”

“是,謝謝父親大人關心。”鍾小英也穿上了風衣,又取了馬燈在前麵照明――長廊裏沒有照明的。

外麵風雨交加,又黑又冷。兩人摸著黑走過長廊,來到天文台。天文台是座三層的紅磚建築,正門外麵的磚鋪廣場上用青銅鑲嵌出“元初子午線”――實際就是通過此地的東經110度線。

長廊通往的是天文台的後門。鍾博士掏出隨身的一串鑰匙,憑手感摸出了一把鑰匙,打開了鋼製防盜門。

天文台的底部是一個天花板直達三樓的空間,二樓是走馬樓,通過環形樓梯可以直接走到三樓的樓頂。樓頂可手工打開屋頂的簡易觀測台。觀測台上安裝著元老院手中最好的天文望遠鏡――當然要按照天文學的標準來說也就是業餘級水準,不過按照本時空標準來說就是“神器”了。

鍾博士很少擺弄那台神器,他平時關注的是一旁精確安裝在東經110度線上的中星儀。中星儀通過觀測恒星過上中天(過觀測站的子午圈)來精確測定恒星過上中天的時刻,以求得恒星鍾的鍾差,從而確定世界時、恒星赤經和基本天文點的經度。

此物發明於17世紀,不過在目前的時段裏,臨高的中星儀就是全世界獨一份的。更不用說它還是在21世紀的時空裏製造的。

天文學在古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定時。用中星儀作為測時/測定經緯度是個成熟的方法。在天文台使用人工觀測的條件下,也可以做到秒級的精確度。

科技部擁有完備的經緯度資料,再加上天文軟件,可以做出精確的恒星表來。再配合上太陽升降時間的觀測,就能夠提供準確到秒級的定時。即使到了21世紀有了精確的原子時,但是仍然要用天文時間來核對。

這些工作,迄今為止都是鍾博士自己做得。天文觀測是非常枯燥又耗時的事情,他不能一天到晚在這上麵消耗時間。否則他就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了――他還有無線電項目需要去攻克。

小英是個非常仔細的女孩子,又很“坐得住”。他打算慢慢的培養她來做天文觀測,將授時的原理講授給她,而不是當個鍾表技師。

不過今天他並沒有帶她上樓頂――外麵風雨大作,根本不可能用中星儀觀測天象。他打開電燈,光線立刻充滿了整個空間。

天文台有很多高精尖設備必須使用電,所以企劃院很慷慨的在這裏安裝了一套風電和一套太陽能發電設備。建築物裏也都安裝了電燈以便防火。

帶著鍾小英來到樓梯下,那裏有一道隱蔽在暗處的門,同樣用得原裝防盜門。打開防盜門,鍾博士打開了電燈,電燈照耀著一道向下的樓梯。

“父親大人――”

“往下走吧。”鍾利時說著,返身鎖上了門。

兩人沿著台階往下走了十幾層,鍾博士又打開了一盞電燈。他們來到了一間寬闊的房間裏――這是一座半地下室,有著堅固的鋼筋水泥梁柱。牆壁上、天花板上都敷設著厚厚的保溫隔潮材料。

房間裏,在專們製造的架子上安置不同的稀奇古怪的設備,所有的設備都罩著玻璃罩子。有的她是認得的,就是工作室的鍾,有的卻是她從未見過的,閃爍著紅色的字符。

鍾博士走到牆邊,看了看上麵的溫度和濕度記錄儀――都是來自舊時空的產品,用來監測半地下室裏的恒溫恒濕環境。

這間地下室裏,安置的是元老院計時係統中最核心的東西:基準時鍾。

基準時鍾不是一台,而是好幾台。其中一台是小靈通基站上的備用時鍾,另外幾台則來自豐城輪上的備用航海鍾。上麵精確的顯示著來自另一個時空的北京時間和格林威治時間。

這些鍾因為其記錄的時間的重要性,一直被安置在高山嶺的企劃院特別倉庫裏,精心的維持著恒溫恒濕的狀態。作為重要的基準時間。一直到太白天文台正式建立,元老院的所有鍾表都以這幾台基準鍾為準。

ff37;w03c9;30fb;ff3.ff43;off4d;ff55;247b;5c0f;8bf4;66f4;65b0;6700;5feb;5c0f;8bf4;9605;8bfb;7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