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節 集 村並屯(二)(2 / 2)

在理想狀態下,一個標準的農業村的建築和耕地大小為1350m1350m。分為99共81個150m150m的格子(含道路等設施)。

耕地分兩部分,分別各有38個格子,每個格子裏麵約有22公頃土地,由村裏的38戶居民進行輪作,為了公平起見每家都應該有較遠和較近的各一塊地,一塊種植糧食,另一塊種植畜牧作物或綠肥。村莊本體在正中央,占用一個格子的空間。

村莊本身是4排建築物圍起來的一個正方形。每側牆像客家圍樓一樣同時也是村民住所。所有房屋的窗戶都朝向內部開窗。住房均為二層建築,如果建築材料獲取容易或者有必要的話也可以修為三層。每邊安排10戶居民。有一條邊的中間部分安排大門和村公所,占用約兩戶的位置。圍屋的每個角有向外突出的角樓,主要起公共儲存、瞭望、防禦的作用。其中一個角樓的底樓安排廁所,廁所下麵是沼氣池。沼氣池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沼氣――一百多人的糞便和生活汙水產生的沼氣是不夠做生活燃料的,隻能用做公關照明用。

沼氣池的作用是對廢水和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處理過的廢水通過暗渠排到灌溉渠道內。至於沼氣沉渣定期清理後就是很好的肥料。

村莊中間圍起來的空場就是水井和打穀場的所在。這樣一共占去了77個格子,餘下的4塊格子用來安排村莊連接大路的路麵,兩側安排鐵匠鋪子等等不適合放在村莊中的公共建築。如果環境許可,村莊的周邊的丘陵應予以封山保護,以便村莊取得燃料和種植經濟作物所用。

村子中間的打穀場,除了用來打穀和作為村民聚會之用。這種村子,主要用於生產而不是防禦,打穀場其實也是有為路過的伏波軍、治安軍休息所用的目的。

在具備糧食庫存和火槍的情況下,這種村莊可以有效的抵抗一切冷兵器遊匪的攻擊。在進駐了最多一個營的正規部隊後,這個村莊就是任何土著勢力均無法拔除的堡壘。

在以牧業或者種植經濟作物的地區,這一體係也可以使用,隻不過在土地配置和公關建築上有所調整,比如這個興建中的國有濟州第一畜牧場附屬水原洞初號牧業村就沒有每戶耕地的布置。隻有幾塊公有耕地,用來種植少量的雜糧和蔬菜。在海南進行的若幹標準村試點中,由於土地產權的限製,標準村的土地配置也沒有按照這一方案進行理想化配置。

標準村的居民人數,理想條件下村莊裏的居民應該符合60歲以下,每個年齡的男女都各有1~15個的情況,共計150人左右,根據現代加拿大清教徒的安排,超過200人即應該分村――因村內事務已經難以協調了。

在穩定的環境下,人口是逐漸增多的――在臨高的體係下,這些多餘的人員會被運至元老院所安排的新區,或者吸收到工廠、軍隊和學校裏麵。

每個標準村不超過二百人,使得村莊的規模受到嚴格的限製。每個種植業標準村每年能提供數噸糧食和一兩名輸出人員,同時接納退役人員。可以充當沿途的驛站。至於在摧毀宗族體係上的作用――即使不采用任何行政手段進行幹涉,在這一體係下能夠形成的再大的宗族規模也不會超過一個村子。而且外出人員的見識和得到的體係支持力量使得在一段時間後村裏有話事權的肯定是退役軍人或退休的老工人。

放大到更大的體係中,每個地區的標準村會組成一個網絡,用道路連接。標準村之間的距離視當地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至少在2公裏以上。在沒有電話或者有線電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烽火信號進行緊急聯係。多個標準村合理拉開間距的話,使得當地完全處於控製下。稍大的非體係內土著團體均無法通過和生存。

♂♂

3478/181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