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手榴彈就以五式彈的編號投入了正式生產。教導隊開始對全體陸軍軍官和各步兵營的擲彈兵進行手榴彈投擲訓練。暫時手榴彈隻裝備到擲彈兵,批量大了之後再裝備全體陸軍。
林深河隨即又讓人搞了一批紙製的拉火管,這種拉火管是為炮兵準備的。
“有了這個,炮兵就不用火繩和點火杆了。”林深河告訴張柏林,“直接把拉火管塞到點火孔裏,接上拉火繩一拉就ok。”
這個雖然不算什麼翻天覆地的大進步,也算是小小的改進。但是林深河的任務還沒有結束。他還要負責對陸軍的野戰炮兵部隊進行一次全麵的視察和改進――特別是彈藥上的改進。
因為戰事迫近,何鳴已經命令立刻抽調炮兵教導隊的部分人員和裝備新建三個野戰炮兵連,配合步兵作戰。其中二個是12磅加農炮連,一個是24磅榴彈炮連。
炮兵教導隊按照林深河的建議,是按照南北戰爭期間的美軍編製編製的。陸軍原先裝備的四種標準火炮也縮減為三種。6磅的m1841式火炮在實際訓練中很快被淘汰了。炮兵們發現這種m1841炮的最大射程不過1400米,重量卻達到了m1857的三分之二,而且發射的炮彈卻隻有後者的一半重。
這樣費效比不佳的武器在講究標準化、經濟性的穿越集團裏是不受歡迎的。陸軍炮兵很快就所有m1841全部淘汰。現在m1857式12磅加農炮成了絕對的炮兵主力裝備。
新組建的三個炮兵連,一半人員從炮兵教導隊中抽調,一半從步兵中抽調。
以穿越集團的火炮產能來說,裝備20個炮兵連也不成問題,但是馬匹和受過訓練的炮手數量不夠,不但隻組建了3個連,每個連也隻編製了4門火炮――正常應該編製6門炮。
每個連分為三個排。其中二個排是炮兵排,每排由2門火炮,40人組成。第三排是“輸送排”,也就是所謂的“代畜輸卒”。第三排是超過100人的大排,全部由步兵組成,行軍的時候用來拉炮。戰鬥的時候充當炮兵連的掩護兵力,還可以用來幫助火炮複位、移動,必要的時候還能擔任彈藥手。
按照南北戰爭時期的聯邦軍編製,每個炮兵連至少要編製110匹馬,現在用100名士兵來替代,顯然輸送力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就算全員裝備紫電改手推車,一輛手推車的運載量總歸是有限的。張柏林說:如果沒有馬來運輸彈藥的話,炮兵連裏的“代畜輸卒”還得增加200人。
好在穿越集團有機械化的運輸工具。這次既然是“國戰”就不再吝惜摩托小時了。企劃院臨時為每個炮兵連加強了二輛四驅農用車,用來運載最為沉重的彈藥――按照南北戰爭期間聯邦軍的編製,每門炮要準備200發的炮彈。
農用車加上人力牽引的拿破侖炮,這就是伏波軍的野戰炮兵連的奇怪裝備。
野戰炮兵連的12磅拿破侖炮已經經過了機械工業部的部分改進。原本薑野等人想安裝簡易的複進裝置――對架退炮的炮手來說,火炮發射之後的複位和重新瞄準是非常消耗體力的事情。但是試驗了幾種方案之後發現材料的***太大了。於是薑野等人隻好退而求其次,增加方向機。
拿破侖炮上隻有簡單的俯仰裝置沒有方向調節裝置。需要改變射擊方向時隻能通過搬動炮架來解決。對於一門重量接近半噸的火炮來說這絕對不是個輕鬆的工作。如果有方向機――即使隻能做小角度的調整,在實際作戰中也會很大的優勢。
這個改進經過一係列的試驗終於獲得成功,代價是火炮重量有所增加。為了減輕全炮重。薑野和車輛廠李赤騎、江牧之合作,開發新的炮架。
“我看我們不用太複古流,全用木架――木材本身強度有限,要保證炮架堅固耐用用料還要厚重。我記得當時特意用得密度大的硬木。”江牧之研究了半天炮架,“改用全金屬炮架怎麼樣?這樣可以大幅度的減重。”
“輪子還用木輪?”
“暫時就用木輪――我們沒有橡膠啊。不過車軸安裝滾珠軸承。現在連手推車都用了滾珠軸承,沒理由我們的炮車反而不用。”江牧之說,“這樣炮車牽引起來輕快得多。”
改進材料之後的炮架即使加上了方向機整個火炮的全重也被控製在半噸之內了。
安裝了全新炮架的12磅加農炮隨即進行了靶場測試――證明方向機的作用是有效的,但是方向機缺少方向鎖定裝置,射擊的時候身管會在後坐力下產生偏移。隨後又進行了50公裏行軍測試。新炮架無論在靈活性還是牽引性能上都比舊式炮架表現要好,但是劣質滾珠軸承造成了好幾次中途修理。
3478/181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