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節 軍事情報(3 / 3)

“這個鎮標有二千人的數據怎麼來的?”東門吹雨問。

“鎮標有多少人在廣州城裏不是秘密。”王鼎說,“人人都知道。”

“沒有虛報人頭,吃空額?”

“虛報人頭恐怕隻會在普通的部隊,這樣作為戰術核心的部隊不會的。”

“有騎兵麼?”

“廣東的明軍裏馬匹不多。隻有少量的馬匹供應將領騎乘、馱載、探馬和傳令隻用。作為突擊力量的騎兵可以說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不必擔心對付騎兵的問題。”

這不僅是因為廣東的馬匹昂貴或者來源困難,也因不會為廣東的氣候同樣不適應馬匹生活。偌大個廣州城,很少能見到馬、驢、騾之類的大牲畜。軍隊中也很少飼養。

“火器情況呢?”

“火器很多。”王鼎介紹說,原本廣東的明軍在火器裝備比例上就已經超過了六成。而且最近在火器質量上也有很大的改善。王尊德的鑄炮大生產運動使得裝備的仿製紅夷大炮數量激增。

“這麼說他們肯定會帶很多克隆版本的紅夷大炮來了。”

“王尊德仿製的紅夷火炮,根據廣州站的彙報和我們搜集到的佛山渠道的情報,以9磅和12磅炮為主。12磅火炮太重,明軍缺少牽引用的牲畜,不太可能用於野戰,帶來的應該是9磅炮。還有若幹佛朗機之類的舊式火炮。”

“廣東總兵何如賓以擅長火器著稱,此人還有火器著作《西洋火攻神器說》,應該是個對火炮的威力和運用有一定了解的人。必須加以注意。”張柏林因為走了炮兵路線,對舊式火器技術非常關注。大圖書館編撰的軍事曆史方麵的參考資料他每期必看。

“何如賓是個反天主教人士。他和萬曆四十四年的南京教案有牽連。當時的西洋火器知識完全為天主教徒和傳教士掌握。這位反教人士恐怕不大可能和西洋教士有什麼聯係――著作本身的來源也很可疑――他自稱書是萬曆三十四年寫得,結果卷首卻提到了寧遠――再說萬曆三十四年之前朝廷根本沒買過紅夷大炮。”於鄂水笑著說,“所以我說他要是來指揮討伐軍,在指揮作戰和運用火器上不會和本時空的其他總兵有什麼兩樣。”

“明軍的火器不值得一提,”應愈說,“就算我們用12磅加農炮和他們對轟,他們一樣完敗。恐怕步兵還沒開火敵人就會潰退了。”

“我們還是不要太輕敵了。”何鳴說,“繼續談下去吧。按照你們的估算,明軍大概會在什麼時候開始軍事行動?”

“是,”王鼎點點頭,“我們的推算是,明軍最快應該在今年的下半年。大約是在十月份。”

“是不是推算得太寬了?”

“荷蘭人二次登陸澎湖是1622年的7月。而明政府以武迫退的決心大致是在1623年的10月過後才下的。俞谘皋的部隊也要到1624年8月才出動,差不多整整間隔了一年。這大概是明軍動員一萬多人所需要時間。”

幾萬大軍平日裏不可能集中在一塊,必然是呈分散狀態駐紮的。王尊德要把部隊集中起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根據廣州站的情報,廣東官府連軍隊開拔的軍費還沒籌到。

“其實廣東方麵的軍事行動,嚴格說起來還根本沒有正式開始。一切行動都得等到軍費落實之後才會正式運轉。”

但是上半年明軍能用得時間卻不多了――臨高馬上就要入夏,入夏就是雨季的開始。明軍不是可以冒著惡劣氣象條件開展軍事行動的現代軍隊,如果在六月之前不能開始攻勢,進攻就要拖到秋後。

“……入秋天之後臨高又有台風的威脅。明軍如果要水陸兩路進攻的話,至少要到十月才會開始進攻。”

“鄭芝龍有介入的可能性麼?”陳海陽問。

王鼎點頭:“鄭芝龍的人馬完全處於臨戰的狀態,隨時可以出動,是我們的最大威脅。不過熊文燦是不會拿鄭芝龍來巴結王尊德的。而且他自己對鄭芝龍的約束能力也很有限。除非鄭芝龍覺得有利可圖,否則他不會隨意來淌渾水。”

“打我們無利可圖嗎?我看是大大的有利可圖啊。”

“他現在還有許多對手沒料理完,不可能和我們刀兵相見。李魁奇還沒啃下來。”

“根據我們的最新情報,”王鼎拿出一份文件,“李魁奇所部不久前已經在鄭芝龍和鍾斌的聯合攻擊下覆滅。”

李魁奇的覆滅讓大家頓時有心頭一緊之感。鄭芝龍每消滅一個大敵,就意味著他的兵力勢力又擴大了許多,而牽製他的勢力又少了一個。鄭芝龍的腳步離臨高愈來愈近了。

3478/18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