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節 戰爭指導原則(2 / 3)

“難道我們還怕明軍不成,再說明廷征瓊餉不是自尋死路,加速了崩潰過程?”司凱德說。

“沒錯,但是大明的經濟和人口總量是我們的百倍。如果對方要認真起來,派個內閣大學士之類的人物來督師,一天到晚打仗對產業升級很不利。”馬千矚繼續堅持自己的看法。

“打仗有什麼關係,軍隊是要打出來的。”魏愛文聽說要打仗,早就心花怒放,搞了一個擴軍計劃表。他推測了一下,明軍的水師不行,必然以陸師為主力,這正是陸軍大放異彩的好時機。而且明軍一來幾萬人,陸軍連輔助部隊加在一起不到四千人。青年軍官俱樂部的一幹人商議之後認為,這正是要求元老院通過大規模擴軍的決議的好機會。

外敵當頭,來得又是陸軍,陸軍不擴編誰擴編?魏愛文和張柏林打得就是這個算盤。

“打仗是要花錢和消耗物資的,是一種純消耗。我們的打仗模式和本時空的軍隊不一樣,是典型的高消費戰爭。如果不能占據地盤和人口,這種仗就打得得不償失了。”馬千矚對打仗的建議很不熱衷。

“我認為,不如幹脆藉此機會占領廣州,進而控製整個珠江三角洲,有這個地盤,要人口有人口,要物資有物資。”

“用四千陸軍占領整個珠三角?守衛海南有海軍的支援,可以抵消敵人的人數優勢。到了大陸上這點兵力就不夠了。”

“所以要擴大陸軍的規模才行。”魏愛文等得就是這句話。

“我堅決反對在這個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把太多的資源投入到軍事項目中去。”鄔德立刻表示反對,“占領珠三角地區勢必將我們卷入到長期的大規模軍事衝突中去,過度消耗我們的有限的實力。”

錢水廷也反對:“陸軍規模已經足夠滿足現有的任務了。即使這次作戰,適當的臨時補充兵員再輔助以民兵就可以。沒有必要盲目擴大常備軍的數目。而且以我們的狀況不需要太多的陸軍……”

“你說什麼?!”魏愛文跳了起來――這種說法在他看來是當眾羞辱陸軍,“你這是汙蔑陸軍!”

“我不認為這是汙蔑。”錢水廷毫不退讓,“軍隊的規模必須符合現有的經濟規模,我反對一切盲目擴大軍事行動的做法。”

“你這是短視行為……”

蕭子山猛敲槌子:“注意言辭!請大家不要人身攻擊!”

占領珠三角的的動議很快就被否決了,大多數元老認為這超越了穿越集團現有的實力。在軍事和行政人員缺乏的情況下過早占領人口稠密地區勢必要大量沿用舊的統治人員和機構。而且廣東地區是明政府的重要財政收入來源地,明政府絕不會坐視不理。

一旦陷入連綿的軍事行動當中,會嚴重拖累產業升級。進而影響到後續發展。特別是對工業口的人員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工業口的人員雖然非常希望看到自己製造的槍炮武器在戰場上一展身手,但是更希望看到近代化的大工業體係在自己手中建立起來。

至於以吳南海為首的農業口,更是竭力反對擴大戰爭規模――農業口比工業口更擔心自己的壇壇罐罐――工業口的壇壇罐罐好歹是有設防措施的,農業上的土地、灌溉係統這些農田基本建設是根本無法保衛的,也擔心自己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農工被拉去打仗。

因此農業口的在會議上的主張最為保守。隻要求能夠擊退明軍的進攻就好了。當然,吳南海也要求全殲敵軍,以便把俘虜轉化為農業工人。

但是多數人認為,占領全海南的時機已到。再局限於臨高一地,未來的發展空間非常有限。而且也留下了很大的後患。朝廷始終有可能利用當地的政權機構和資源發動圍剿。而且朝廷正統的名分始終在大明那邊。臨高的百姓會有“從賊”的感受,一旦局勢稍有不穩,很可能會出現民心的崩潰。政治保衛總局的調查表明,許多“先富起來的”百姓都有一種對前途的憂慮。

馬千矚見會場的氣氛明顯不讚成隻保有臨高的方案,他決定拋棄隻守臨高的a方案,改用b方案。

“首先我們需要不需要保持和大明的表麵和平?”馬千矚說,“從戰略角度來說,這非常有必要!

“如果我們要維持和大陸的經貿關係,想繼續從大陸輸入人口物資,和明政府維持表麵的和平的狀態就至關重要。”馬千矚說,“所以我反對一切把戰火擴大到大陸上的去做法。一旦戰火擴大到大陸,大明必然要和我們斷絕貿易往來和人口流動。”

當然,以大明的行政執行力、有限的海上行動能力來看,這種封鎖肯定是不完備的。而且穿越集團不愁找不到足夠的代理人來為自己服務,建設中的山海兩路商務-情報體係也能起到補充的作用。但是這樣的“走私”活動無論從規模還是成本上都遠遠超過了正常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