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重要的是……”蘇邁稍稍停頓了一下:“蔡夫人,昔日亡父東坡居士與汝父臨川先生還有那司馬君實都曾是朝堂的重臣,隻是這三人政見不同而已,故而讓天下人以為這三人乃勢如水火,甚至連他們的親人也皆是這樣以為,乃至於在這三人死後,三家居然是彼此厭惡不已,從此老不相往來。”
“可是如今的情況,真的是那三人希望看到的嗎?”
說起蘇軾,王安石,和司馬光這三人之間的恩怨,實在是太多了。
首先,這三人都是大宋當之無愧的才子,更是在華國的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蘇軾和王安石位列於‘唐宋八大家’之中,而那司馬光更是主持編纂了華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這三人雖然脾氣各異,但皆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曆來受人景仰不已。
而讓這品性敦良的三人起最大爭端的則是圍繞著那‘變法’之事,眾所周知,王安石極力提倡變法,為變法的領軍人物。
而司馬光則固守祖宗法製,堅決反對變法,乃是守舊派的領軍人物。
而蘇軾則不同,他讚同王安石的革弊布新,他卻反對王安石準備一蹴而就的做法,認為其太過激進,很有可能出大亂子。
可是縱然如此,在王安石雄心勃勃變法的那十幾年,那二人一個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更是縱情於山水之間,而另一個始終待在洛陽,不問世事,專注編纂《資治通鑒》。
盡管都不大讚同王安石的變法,但這二人在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去添亂,他們寧願選擇回避和退讓,而不是選擇報複和中傷。
而那司馬光更是僅僅隻以朋友的身份稍稍勸了一句‘不可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而已。
由此可見這二人的博大胸襟與卓絕人品。
盡管惱怒於這二人不讚同自己的變法,但那王安石卻對蘇東坡的‘君權民授’和‘為政當容清議’兩個觀點推崇不已。
而至於司馬光,王安石更是對其的卓越人平和才學讚歎不已。
對了,值得一說的是,王安石死後,哲宗追贈其為太傅之位,而奉旨擬敕的正是蘇東坡。
王安石死後,那些政敵紛紛跳出來,對其橫加指責,而司馬光更是怒斥他們‘不可毀之太過。’
五個月之後,司馬光最終因為痛失好友,實在傷心過度,闔然離世,而為之寫祭文的還是蘇東坡。
綜上所述,這三人之間的爭鬥可以說是一場君子之爭,都是對國家忠誠的表現。
客觀地說,他們都是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忠臣,他們的功勳品德將永照汗青。
當然了大宋雖然曾經誤解過他們,但最終還是給予了他們應有的尊敬。
王安石在元祐元年(1086年),被追贈太傅。
司馬光在靖康元年(1126年),被追贈太師。
而宋高宗在繼位之後,更是追贈蘇軾為太師。
這死後能得享受入‘三公’的至高殊榮,此三人在九泉之下,也應該能含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