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報答(2 / 2)

“朕覺得,這新奇繪畫方法一旦被朕琢磨出來,一定能豔驚天下。”

齊慕羽笑道:“陛下,微臣就在這裏恭賀陛下早日研習出來。”

“隻是陛下,臣以為這新型的繪畫技巧不是一日兩日能究研出來的,陛下不妨稍稍休息一下,琢磨一下另一新奇的玩意。”

道君皇帝頓時來了興趣:“愛卿,你又想到了什麼?”

“敢問陛下這勾欄瓦肆是幹什麼的?”

道君皇帝笑了:“慕羽呀,這勾欄瓦肆是專供我大宋百姓尋樂玩耍的地方。在那裏,這吹彈,舞拍,雜劇,撮弄,勝花,雜耍之類逗趣的東西,可謂是應有盡有。”

“可是齊愛卿,你問這些做什麼?”

齊慕羽笑了:“陛下,臣再問一句,這些東西,我大宋百姓是不是皆迷上它?”

道君皇帝苦笑搖頭:“愛卿,這些東西雖然是有趣,但喜歡的人大多數都是大宋的俚民。對於那些達官顯貴來說,未免有些難登大雅之堂,這偶爾看上一看,倒是無妨。”

“但時間一久,便會索然無味。”

“臣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臣一直納悶,難道我大宋就不能出一些雅俗共賞的東西?這尋常百姓感興趣,這達官顯赫也同樣喜歡。”

“陛下,臣以為,可將那雜劇大改一番……”

雜劇,是在宋朝時期,由諸宮調基礎上發展起來一種傳統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傳統藝術形式。

而宋朝的《東京夢華錄》更是達到了觀眾如潮,風雨寒暑無阻的地步。

隻可惜,宋朝的雜劇用後世的標準來衡量,還是太簡單了。

首先是這舞台的簡單,這燈光配樂的簡單,這演員服飾的簡單,而最重要的是劇情的蒼白無力。

所以,這樣的雜劇注定隻能吸引人一時,這時間久了,自然要衰敗沒落。

齊慕羽以為,這道君皇帝也許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他絕對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而既然如此的,就讓他以一個偉大的藝術傳承者流芳百世吧!

中國傳統的戲曲文化是在唐代中後期形成,宋代開始逐步發展, 而在元代,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在繼承和發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最終趨於成熟。

而後,‘末旦淨醜雜’的確立也終於使得演員能夠對自己的角色進行足夠的定位,更是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演技。

而在元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是被譽為‘元曲四大家’的四人。

他們分別是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人,隻是稍稍可惜的是,寫出傳世名劇《西廂記》的王實甫卻未能入選。

“陛下,這是臣寫得一出戲,請陛下看看如何!”

道君皇帝接過齊慕羽遞過來的那一遝紙,然後開始閱覽起來。

隨著閱覽的深入,道君皇帝更是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