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區獻劇 長征尖兵
“龍潭三傑”先後回到江西中央蘇區。胡底到江西蘇區後,主要從事政治保衛工作和文化教育事業。剛到蘇區時,組織上看中了胡底的文藝才能,任命他為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俱樂部主任。1931年11月,中央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一大批中央領導同誌來到瑞金,中央蘇區的政治保衛工作成了當務之急。在這種情況下,富有對敵鬥爭經驗的李克農、胡底、錢壯飛,都回到自己熟悉的崗位,一直擔任政治保衛工作。李克農任國家保衛局長,錢壯飛任紅一方麵軍紅軍政治保衛局長、胡底任國家政治保衛局執行部審訊科長。
在中央蘇區,“龍潭三傑”還以多才多藝出名。他們都是大學畢業生,又懂得多方麵的知識,除了共有的文藝方麵的才華,各自還有自己的特殊技能。胡底曾是電影明星,在大上海時就以動作明星著稱。來到蘇區後,拍電影不具備條件,他就把興趣轉向與此相關的戲劇方麵。因地製宜,他主要創作的是話劇。他與錢壯飛、李克農一起,創作和改編劇本、組織和參加演出,使蘇區的文藝生活變得紅紅火火。
胡底他們聯合創作的話劇,有三部當時影響很大:一部是根據《黑奴籲天錄》改編的《黑奴恨》;一部是他們創作的《最後的晚餐》;還有一部也是他們創作的《為誰犧牲》。
排演《黑奴恨》、《最後的晚餐》時,正值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胡底等人以精湛的演技,一下子征服了與會代表和其他觀眾。蘇區的同誌把胡底他們稱作“紅色戲劇家”,不但對他們在敵人內部進行革命鬥爭的過去十分敬佩,對他們的文藝才華也十分佩服。
正因為戲劇作品影響大,所起的教育作用不可低估,有一天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急招胡底、錢壯飛和李伯釗談話,要他們創作一個劇本,來穩定紅五軍團將士的情緒。原來1931年12月,馮玉祥西北軍餘部之一的第二十六軍不願再為蔣介石作炮灰,在江西寧都起義,全軍一萬七千多人被改編為紅五軍團。一些從國民黨軍隊改編而來的士兵,思想、情緒上還不是很穩定。毛澤東要他們創作一個深入起義官兵思想、穩定他們情緒的劇本,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毛澤東指示說,第一要穩定他們的政治情緒,他們過去為軍閥打仗,現在是為蘇維埃而奮鬥。過去當白軍,現在是紅軍;第二,要想盡各種方法去向他們宣傳過去是為誰送命,現在是為誰犧牲。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胡底找到他的搭檔,很快完成了這個任務。沒過多久,胡底、錢壯飛、李伯釗編演的話劇《為誰犧牲》搬上了舞台。劇本描寫一個國民黨士兵不堪忍受國民黨軍隊的種種壓迫,不願成為蔣介石排斥異己的炮灰,最終投奔了紅軍。胡底在劇中演當兵的。由於他把起義士兵在國民黨軍隊所承受的內心痛苦表現得恰到好處,該劇演出時許多官兵流下了熱淚,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除了上述三部作品,胡底還創作了《鬆鼠》(又名《紅色間諜》)、《階級》、《活菩薩》等劇本。其中《階級》這部劇,既有較強的政治教育意義,同時也有較高的藝術性,成為蘇區各種晚會的保留劇目。在該劇中,胡底編劇兼演員,他演馬夫這個角色,錢壯飛則演賬房先生。由於演出的場次太多了,蘇區的幹部群眾對它耳熟能詳。
值得一提的是,胡底還協助李伯釗籌建了高爾基戲劇學校,業餘時間他抽空給該校的學員進行輔導,為蘇區和紅軍培養了不少戲劇方麵的人才。
多才多藝的胡底,還和錢壯飛一起創作漫畫。往往是胡底搞漫畫的創意,錢壯飛動手繪畫,兩位地下工作時的戰友配合得十分默契。其中一副名為《打狗圖》的漫畫,發表在中央軍委的機關報《紅星報》上,是他們這方麵的代表作。
在蘇區的三年多,胡底除在保衛局工作外,還在中央蘇區劇團多次編、演寓意深刻的政治宣傳話劇、活報劇、雙簧等。他先後還編、演過《廬山之雪》、《殺上廬山》、《戰鬥的夏天》、《無論如何要勝利》、《趙一曼》等劇。他的文藝天才和創作才能,受到了聶榮臻等領導同誌以及廣大紅軍指戰員的敬佩。聶榮臻稱他“多才多藝”、“很有創作才能”。
1934年4月,胡底擔任中革軍委前方野戰司令部特派員。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胡底隨中央紅軍離開瑞金,開始二萬五千裏長征。
1935年1月,紅軍長征隊伍到達貴州,在遵義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在雲南紮西成立了中革軍委偵察科,胡底被任命為中革軍委偵察科科長。中央對偵察科非常重視,所有偵察科人員均從保衛係統中抽調,直屬總參謀長劉伯承領導。偵察科下設偵察隊,隊長是張明遠。偵察隊下轄四個小組,每個組有14人,每人配有一支手槍和一支駁殼槍。六十多個偵察隊的同誌個個都是使“雙槍”,他們實際上成了打前站的尖兵,總是在大軍行進之前負責摸清情況,繪製線路圖等。
胡底雖為科長,常常一馬當先,衝在戰士前麵。他領導的偵察科非常精幹,屢建奇功。如紅軍四渡赤水後,在昆明東北約四十華裏的楊林鎮,偵察科的技術書記劉琦奉胡底之命率隊化裝成國民黨軍隊,將當地守軍穩住後加以控製,使紅軍大部隊順利通過。在曲靖附近的雞頭村,偵察隊活捉了敵軍的一位副官,從他身上繳獲了雲南的軍用地圖。牽著敵人的鼻子走,紅軍不怕後有百萬追兵。1935年4月下旬,紅軍準備搶渡金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