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從初夏開始的《中國歌王》,再到炎熱夏季轉型新開始的《中華偶像》,現在又進入到了初秋即將結束的《中華偶像》。都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馬海源想起了一段崢嶸的歲月,那時候他在江南“下放”,年紀輕輕的他在綠野原上揚鞭吆喝,趕牛耕地,犁田插秧,殺蟲除草,收割雙搶,劈柴生火,做飯飽腹,就是在秋天,他知道了一年一度的收獲喜悅。那時候是很苦,但充實樸素,生活單純,快樂至極。後來到了偉大的1977年,這個年輕人終於得到了改變人生命運的新機會,他於這一年考上了大學,從此,他開始了新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和事業之路。一路磕磕絆絆,一路奔波,一路奮鬥,他成了中國傳媒界的佼佼者,開創了屬於他的傳媒時代,無論這段傳媒史如何書寫,他總會被記上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和或濃或淡的一筆。這就是一個人一生的理想宿命,在曆史上有自己的影子。
在濱城電視台辦公大樓的頂層台長辦公室,馬海源透過玻璃牆,俯視著繁華如夢的濱城萬家燈火,他的靈魂裏蕩漾著一股暖暖的心流,這又是一股暖暖的感動。這一幕,他已經看了快10年了,可總是看不夠,每一次都有這種暖意,享受至極,永不膩味。此刻,他仿佛看到了依舊美麗但已有白發的相濡以沫的老伴在叫喚他回家吃飯了。是啊,該回家了。馬海源提上公文包,跟值班人員打了聲招呼,辦公室的阿姨幫他打開了玻璃門,摁好了電梯,然後他走進去,不久再走出了電梯,門口保安為他拉開了大門,跟了數年的司機早已恰到好處地把黑色奧迪A6L悄無聲息又穩穩當當地停在他的一側,早就幫他拉開了後座車門,待他躬身進去坐穩,再幫他輕輕地關上關好,隨後小跑一下,自己坐進去,車子就駛出了電視台的大院,融入到了車水馬龍的大街上,一路穩穩地駛去……
以收視率論成敗而言,賴康偉和郭一鳴已經沒有什麼說的了,借助先前的收視率慣性優勢,也按照以往的選秀最後一場總決賽的收視率來看,收視率總會毫無疑問地躥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對於現在的《中華偶像》而言,按照專家的觀察,估計也就是20%左右,就這個成績來講,無論是領導,還是客戶,就此收場,大家都是滿意的。更重要的是,定論已經出來了,50萬元獎金已經說明了一切問題。實際上,這時候節目要是戛然而止那該多好啊,後麵這個總決賽對於《中華偶像》這種選秀模式來講,簡直就是多此一舉,甚至可以說是雞肋。但一切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他們必須按照既定法則,將選秀進行到底。
郭一鳴很擔心一條,《中華偶像》到了這一步了,觀眾是不是已經產生了疲勞,進入了可關注和可不關注的狀態了呢?看來還得下猛藥,調動起來觀眾的情緒和關注度。他和賴康偉還是沒有喘息的時間,馬海源作出指示,《中華偶像》的總決賽務必想方設法促進濱城本地的收視率達到25%,全國收視率達到5%。這就是他們勞累的命。領導總是不知足的,你說他們兩個能不勞累嗎?原來副台長兼廣告部主任劉勇組織了一場《中華偶像》的總決賽廣告時段拍賣會,總決賽“王者之夜”在原先的預定目標之外拍出了1246萬元。此舉創造了濱城衛視營銷史上的新高度。但客戶的要求就是濱城本地25%和全國5%的收視率要求,這自然要加碼到賴康偉和郭一鳴身上。
馬海源不是那種“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吃草”的主,他承諾,收視率如能達到新設定的目標,台裏將把新斬獲的1246萬元中的246萬元獎勵給節目組。獎勵令全台其他員工相當眼紅,但隻能怪自己時運不濟。於是,賴康偉跟郭一鳴分頭行動,節目要有更好的新創意,宣傳要有更高的新手段。對於選手的才藝,恐怕隻能從舞美等方麵下工夫了,說實話,賴康偉隻期待最終的收視率慣性將這個目標躥出來。而郭一鳴則想得很簡單,這時候幾乎所有的正麵話題資源都已經消耗光了,剩下的該怎麼辦呢?想來想去,思前顧後,決定采取一個全新的話題炒作手段。雖不是鋌而走險,但也是孤注一擲了。他找到幾個網絡推手,讓他們炮製話題。
一天後,各大網站果真就爆出了一條爆炸性的新聞:《中華偶像》三大選手造假。一是選手“西京佳人”的身份造假,她根本就不是悲慘的小人物,而是略有成就的小歌手,而且身世驚人,是豪門之後,隻是在進行生活體驗而已。並處理了她的幾張圖片,移花接木了並不是她參加的大型比賽。其他兩個選手的話題隻是陪襯,重點是掩護“西京佳人”。分別說到,一個不是混跡街頭的水果攤販,而是一跨國公司的白領。最後一個是組合,他們並不是兩口子,而是一對為了選秀走到一塊的合作者而已,為了製造話題,所以才說是情侶。這種東西管它有沒有效果,但是先拋出去再說。
在賴康偉的力主下,《中華偶像》的一場複活賽也悄無聲息地搞了起來,這是賴康偉為了支持郭一鳴的工作而搞,因為節目本身提升的空間不大,他隻能全力以赴支持郭一鳴,期待在宣傳上出彩,吊足民眾的胃口。事實上,複活賽是最容易製造話題的,郭一鳴對賴康偉的支持表達了由衷的謝意。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複活賽本身是對主題賽製的一種挑戰,仿佛在昭告天下之人:正式比賽期間,評委的決定是不公平的。有一句話說得好:複活賽的出現,說明晉級的選手並不是最好的,而淘汰的選手中肯定還有被誤殺的高手。以往,郭一鳴怕觸及賴康偉的神經係統,抹黑他的節目,一直不敢提這個事情。現在,他能夠主動犧牲自己的一些形象利益,說明他真的認識到,宣傳工作是節目中另外的50%之成功保證了。
《中華偶像》的複活賽終於將賽製中的一些潛規則話題炒了起來,尤其是複活選手,因為兩個都是濱城本地人,不少網友紛紛質疑投票作假,再就是指責導演組操縱了比賽,“中華偶像”變成了“濱城偶像”,網友強烈呼籲,全國觀眾抵製濱城衛視,讓濱城人在自己家裏自娛自樂吧。但是大家也習以為常,如果沒有這個東西才是最奇怪的,一場選秀比賽下來,隻要能夠不回避所有的話題,那就是光明正大的選秀了。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不回避”這三個字,它包含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精神,它可以無聲勝有聲,說明一切不便說但是又必須說的問題。總而言之,一句話:你懂的!至於“抵製”話題,那是郭一鳴雇傭的“槍手”們說的,中國人這麼成熟和現實,怎麼會輕易就被蠱惑呢?
這時台裏決定,為作好充分準備,《中華偶像》總決賽決定放到兩周後舉行,地點在濱城國際體育館,可容納10萬人的地方。但在是日,省宣傳部部長突然約馬海源到辦公室聊一聊。馬海源沒覺得有什麼意外,因為世界傳媒產業大會將在京都舉行,作為年產值往200億元目標發展的省級衛視,馬海源已獲邀請,在主題會議上代表中國省級衛視媒體作主題發言。自然,馬海源也給賀涵娜爭取到了機會,大會組委會邀請賀涵娜作為主場會議的主持人。那麼,這時候作為主管單位的宣傳部長自是要和馬海源聊聊的。宣傳部長嚴連壽是個很隨和的人,在私下場合與馬海源都是稱兄道弟的,並沒有流露出“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某種無聊傲慢。
但是,這次馬海源見到他之後,就感覺到事情大為不妙,因為嚴連壽麵無表情,眼光裏帶著某種威嚴,甚至是怒氣,完全不是聊一聊的意思。馬海源在心裏不禁連連叫苦,看來自己的某種末日到了,而且自己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馬海源的整個心態又是相當的放鬆,覺得“爺就是這樣了,你們讓爺玩,爺就玩,你們不讓爺玩,爺就不玩。好歹你們給個痛快話,別那樣的矯情,行不行?”我們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不過,很多事情,要不把簡單變成複雜,然後再變成微妙,領導怎麼體現水平呢?連領導的簽名橫豎都有不同的內涵,那些下級和要辦事的還怎麼能不臣服於他呢?
“老馬啊,你是怎麼搞的,怎麼就處理不好趙恩澤的事情呢?”嚴連壽的年齡和馬海源差不多,所以還是稱呼他為“老馬”,他此刻倒還是開門見山,沒有太多的矯情,他問馬海源,“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難道也處理不好?虧你還是有‘鐵腕’之稱的台長。”馬海源倒還真的是吃了一驚,沒想到趙恩澤半道插隊主持《中華偶像》一事還沒有結束,怎麼這種屁事一樁的事情也搞到省委宣傳部來了?但是馬海源竟然沉默了,因為他太累了,天天揣摩彼此的心思,從不正兒八經地揣摩市場的大勢,搞什麼搞?這就是一句話的事情:看起來倒黴透頂,陰溝裏翻船了。馬海源知道自己累了,所以用沉默來作為某種休息,懶得說。
看到馬海源不說話,嚴連壽進一步提醒他說:“我經常提醒大家,考慮問題一定要全麵,一定要認真,一定要嚴謹,有什麼為難的,一定要跟我說,可為什麼你就輕易作出讓他主持的決定,又輕易作出讓他不主持的決定?好,現在撇開事情本身來講,單就你這個工作態度,就是令上級領導不滿意的!你知道,趙恩澤是省委宣傳係統樹立的典型,他是中國傳媒界的主持人標杆人物,他的每一次出現,都體現了省委宣傳係統的形象,怎麼能讓他輕易上又輕易下呢?”嚴連壽這話於事實上而言,已經夠開誠布公了,馬海源終於將這一切和這樣的一個大局融會貫通起來,當年趙恩澤被樹立為省委宣傳係統的標杆人物後,省裏的“三號人物”恰恰就在嚴連壽現在的崗位上。
“做得越多,錯得越多。”據說某大貪官、大壞蛋和大惡霸伏法後,他的兒子對整個腐敗案件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這是這麼一句話。馬海源無可奈何,你越琢磨市場,你就越偏離了你的“政治”。你越從市場和百姓的角度考慮,你就越脫離了市場和百姓。因為你連自己曾經的領導都團結不了,所以你那個屁股還有什麼資格坐在那個可以去團結百姓、開發市場和回報領導的位置上?馬海源想了很多,但似乎還有什麼沒想清楚,那就單刀直入地問唄,反正自己也豁出去了,於是他微笑而坦然地問道:“‘三號’是用什麼理由確認我就是輕易上和輕易下的?”
嚴連壽一拍桌子,嗬斥馬海源道:“糊塗,領導的決定你要問什麼?你有那麼多的為什麼嗎?”馬海源還是微笑,但明顯已經接受現實了。“那麼,領導是怎麼決定對我的處理意見的?”你有什麼資格質詢領導?沒有他的支持,還有你現在的位置嗎?馬海源知道了,橫豎就是一刀,絕不求饒。嚴連壽告訴他:“省政協的王副主席就要退了,省委的意思是,你到那裏去吧,這是給你最好的交代了。”“沒有回旋的餘地?”馬海源還是不死心,盡管他已經接受了現實。嚴連壽瞪了他一眼:“扯淡,你憑什麼討價還價?你有資格跟組織要價嗎?”其實為什麼沒有呢?隻是事情的背景不同罷了,當初不要局長要台長,不就是向組織要價嗎?
但是談話並沒有結束,嚴連壽再一次提醒馬海源:“你還記不記得,你上任的第二年,台裏是不是有一筆3000萬元的廣告費沒有收到?”倏然間,馬海源一陣冷汗直冒,但被自己的背心給吸收了。這事情其實很簡單,當時自己剛剛上任不久,提拔自己的領導有個小舅子開了個廣告公司,代理了幾檔節目的廣告,結果拖欠了這麼多廣告費之後,那小子就移民去美國了。因為那時候濱城電視台的廣告收入已經呈現出幾何級別的增長,這區區幾千萬元就不了了之,也沒有報案處理,因為每年總有數千萬元的廣告費收不回來。於是,按照一般的潛規則方式處理了,內部做了一個技術賬,成為3000萬元沒有賣出去的廣告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