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情在鄉下太常見了,一般隻要有一個人能混好,大家都想跟那個人搭上關係,隻要被稍稍拉上一把,就能讓家裏的生活改善上不少。
因此,即使有很多人知道這事不光彩,但也還是厚著臉皮往上湊,就為了搏個萬一,萬一人家真的願意拉拔呢?
回來過年的時候,林筠初帶了不少零食回來,給村裏的孩子的分了之後,還剩不少。
將吳冬放下之後,林筠初將零食盒從櫥櫃裏拿出來放到桌子上示意吳平安和吳冬吃,自己跟著幾個大人聊天。
吳家就隻有兩個女眷,分別是吳平安和吳冬的母親,進了屋就拎著東西跟著葉新夏進廚房去忙活了。
鄉下一向是這樣的,隻要主家人手不夠,客人有時候也會跟著一起做飯,絕不會翹著二郎腿等吃然後拍拍屁股走人。
因此堂屋就隻剩下了吳家的男子和林筠初。
男子耿直,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吳平安的學業,林筠初一問,吳勇一溜兒就全說了。
吳平安過了年就是十二歲了,正是學習的大好年紀,卻還在村裏跟著父親做農活。
林筠初看著就覺得惋惜,可是從吳家長輩的言語之間的無奈也能聽出吳家人的無能為力。
鄉下這種事情太常見了,鎮上隻有私塾,光在私塾占一個位置一年就是三兩,除此之外,還要給先生束修,價值不能低於二兩,這些僅僅是能獲得進入學堂學習的資格。
之後的學習還要購買文房四寶,課本等等。
縣裏倒是有學堂,可是到時候不管是住在學堂裏,還是自己在外麵租房,花銷其實也是差不多的。
吳家五個大人一年拚命幹,五六兩頓時銀子也不是掙不出來,可是學習的花費實在太高,孩子心疼長輩勞苦不願意去學,吳家幾個長輩也沒辦法。
林筠初聽完,看著兩個端坐在一旁聽他們聊天的孩子,心裏有些不是滋味。
說到底,還是窮鬧的。
林筠初有心幫助吳家,可是目前自己的資金好像也不太夠,沒有把握的事情她也不能盲目說出口,隻好安慰道:“這樣,等過了年,我去幫你們打聽打聽,看看有沒有人招書童什麼的,到時候哥倆跟在身邊耳濡目染,也能學上一點。”
林筠初的話在吳家人的意料之外,聽到林筠初這麼說,驚喜得連連向林筠初道謝。
吳平安和吳冬也懂事地從椅子上下來朝林筠初鞠躬。
林筠初看著他們,心裏發軟。
好乖呀,也不知道吳家怎麼養的孩子,一個兩個的,都乖巧得令人心疼。
“來來來,飯菜好啦,拉桌子,吃飯啦!”葉新夏端著煮好的菜,一路高呼,身後還跟著吳家女眷。
雀躍的聲音一下子就將堂屋裏因為兩個孩子學業而顯得稍稍沉悶的氣氛打散了去。
“來,吃飯吃飯。”林筠初起身,將桌子拉出來。
幾個人呼啦啦一下子,拿凳子的拿凳子,盛飯的盛飯,很快就在桌邊坐好了,等葉新夏一落座,眾人就迫不及待地落了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