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紈驚得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元春卻擺手讓她坐下,也不提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裏。
四周看了看,“收拾的倒也幹淨,可見是個可靠的,家中還不算完全敗落。這些年虧得你提供糧種,助我們屯兵,才有了今日。
如今皇上登了基,當年謀反之名可平。父親他們也將回金陵。榮國府我會讓人收拾出來,隻是今日你們卻還不能搬回。
蘭兒如今已經十六,說起來也是不小了。又一路追隨著皇上,也在戰場上又些許功勳。就是封個品級略低的將軍也不為過。
隻是畢竟還算年幼,想要複我們榮國府往日榮光隻怕不能服眾。因此皇上要他明年秋闈重新下場,隻等賈蘭日後高中,才好重賜榮國府。”
李紈不在乎什麼恢複不恢複往日榮光,隻是有些好奇元春如今是怎樣安頓?
這話卻不好問出口。元春也不答,自行離去。
這一年春節,初一是皇上登基以來的第一個春節。
自古以來,皇權如何變更,都是侯門之事,與平民百姓無關。可如今這個皇上,幾年以來,凡是經過的地方哪怕是災區,隻要他到,也都能長出比別處多得多的糧草來。
百姓安居樂業,一時奉為美談。
大年初一,普天同慶。
這一日皇上立後。聽說是當年皇上在北方打羌人時救下的女子,一直帶在身邊。此人出身低微,因此最是憐貧惜弱,皇上又見她與賈家故交之女長相相似。因此想到平民百姓與公侯貴戶之家子女也有相似,境遇卻大不相同。
因此特意賜她與自己同姓,立為皇後,以此警醒自己勤政愛民。
李紈知道,這人就是改換了名姓的元春。心中鼓掌,論起編故事,果然誰都編不過皇家。
同年,賈蘭下場考中秀才。十七歲的秀才並不少見,也不能稱為年少有才。可巧,因新帝登基,打破三年一次的秋闈,多加了一場。因此賈蘭同年中舉榜首,獲得解元。
次年三月,貢院春闈,再獲會元,一時名聲大噪。
四月殿試,皇上親自出題,主持殿試,賈蘭再獲第一,贏得狀元之名。這一年,他也不過十八歲。
跨馬遊街,登殿謝恩!
“你雖年幼,可六年沙場,屢立戰功,榮國公賈源當年之風。如今又連中三元,文武雙全,世所罕見!
因此,複你賈家國公之名,你也算是不負當年祖上的榮光了。”
殿上有人議論
“十八歲的國公,委實太過年輕了些。”
“隻怕名不符實了。”
“賈家當年,欺男霸女,全家流放,如今這麼快又複了國公之名,隻怕難以平民憤呀。”
...
賈蘭也聽到眾人之語,跪下叩首朗聲說道。
“賈府當年做事確有不妥,我大伯已服刑。是我家老祖宗舍了誥命之身,親自上殿述罪,此乃大禮!隻是我家太君為女子,因此不論功過!
如今四海升平,少見災區難民。是因為我母親,日夜勞心,培育良種,才有今日人人吃的飽的盛世。各位倉中之米,未必沒有我母親的一份心血。此乃大仁!隻是我母親也為女子,因此仍不論功過!
自五年前至今,姑蘇林氏出才傑,眾人皆知,林氏子孫多有賢名,遍布天下,躬親為民。是我家姑姑當年舍了全部家財,予以扶持,此乃大義!若是換了其他男子,隻怕早就青史留名。可偏偏我那姑姑,也是女子,至今仍沒有人為她論過功過!
為臣年輕,國公之名卻當之無愧。隻因天下未有功名給與女子,功績在此,這國公之名雖落在我頭上,可確是我全家親眷合力所得,怎麼就擔不起?”
朝堂之上,無人再做言語。
許是不服,但又不願出頭得罪新皇。
可總有一些年輕的,看過來,也在默默思索這番話。心中不知作何考量。
水溶在皇座之上頷首,“既然如此,那便為你母親加封,一品榮國公夫人吧”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