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階層分化中的疏離與隔膜
在“兩難”中彷徨是沒有前途的,但要跨越“兩難”,首先要走出“洞穴假象”。
我們剛才講“洞穴假象”主要針對的是中國社會主政發展的各方人士,其實“洞穴假象”遍布整個中國社會的每一個群體。不要因為我們旁觀、我們批評,我們就比別人高明到哪裏。我們的“洞穴”不見得比別人的敞亮。
“洞穴”表麵看是階層意識的覺醒與捍衛,背後是社會階層的疏遠與隔膜。
中國社會這些年來,在階層分化方麵做了很多工作,走的也比較遠,但在階層和諧方麵關注的不夠,考慮的不多。可問題是在中國社會一個階層與群體能完全不考慮別的階層獨自存在下去並過得自得其樂嗎?
人不能選擇創造曆史的環境,隻能在既定的、甚至是十分確定的條件下開始自己的工作。當我們承認自己是一個中國人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承認自己是13億這個群體中的一分子,不管這個群體有多麼的不盡如人意;當我們宣稱要推進中國發展的時候,就意味著必須為中國960萬平方公裏上每一寸土地今天、明天、後天的發展負責,不管這是一個多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離開了這兩條,社會公眾就有理由懷疑你又進入了自己的“洞穴假象”;離開了這兩條,就隻是你的發展、是你區域的發展,而不是大家的發展、不是中國的發展。
所以為了中國,也為了中國社會的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共同走出各自的“洞穴”,來到陽光下,來到大地上,形成我們共同的意識,“中國意識”。
沒有同一個中國,哪來同一個世界?沒有同一種生活,何能同一種夢想?
當我們從“中國意識”出發,就會發現根本不會、也根本不應該有什麼“兩難”:
——中國發展在時間上是一個有機連貫的整體,不能被裁成你的任期、我的任期,我走之後哪管洪水滔天。飲鴆止渴式的增長,除了對當下發展主導者有好處外,對社會、對民眾沒有任何益處,一時的寬鬆導致無盡的滯脹,泡沫破滅後買單的還是社會與民眾,這種不能實現整個中國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增長”不要也罷;不惜血本維穩,不擇手段遏製上訪,除了給當政的人士一時的清靜與安穩外還能有什麼?氣還在鍋裏,火還在地下,這種不能實現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穩定”沒有也無妨。
——中國發展在主體上是13億中國人全部,不能被三六九等分成先富起來的、不需要考慮的、可以被犧牲的等等。職業分工的不同不能成為權利不平等的借口。現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發達地區琢磨著實現產業升級,要把勞動密集產業轉移到它們的疆域之外,姑且不問它們能否成功,更嚴肅的問題是,它們能把低端勞動者趕出城市,中國社會能把密集的勞動大軍轉移到中國之外嗎?
讓中國3億人過上美國人的生活,中國現在已經做到了,甚至這些人過得比美國人還要好;但是要讓中國13億人過上美國人的生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沒有13億人最終的共同小康,部分群體先富起來不僅沒有任何價值反而遭人厭惡。
為了整個中國和全體中國人,沒有什麼神聖不可打破的東西,沒有什麼絕對不可逾越的禁區。所謂“兩難”不過是截杆療傷,箭頭還在身體裏,不敢不願斷臂求生,生命遲早不保;基於“中國意識”勇於破局,敢於拆台,鳳凰浴火重生則是一個嶄新而又有活力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