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
2、《莊子》簡介
《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這部文獻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15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11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蒙邑的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棱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汙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曆,所以“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惟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遊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隻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麵。《齊物論》中有曰:“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隻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製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隻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