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守住心靈深處的一份寧靜(2 / 2)

能在一切環境中保持寧靜心態的人,都具有高貴的品格修養。每個人都應努力培養自己心理上的抗幹擾能力,才能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人生如茶,唯有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它,才能品嚐出這杯茶中的芬芳。如果如牛飲一般地開懷暢飲,嚐到的隻有苦澀或無味。

車子必須在空著的時候,才能發揮載運的作用;搓揉陶土來製造器皿,中間要保留空間,才有盛物的功能。

正如老子所說,物品隻有保留一定的空間,才能發揮他們的作用。人又何嚐不是呢?人若想發展也同樣需要留出足夠的空間才行。

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地向日本明治時代著名禪師南隱問禪,南隱隻是以茶相待,卻不說禪。

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客的杯子,直到杯滿,還是繼續注入。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於說道:

“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南隱答道,“裏麵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心太滿,什麼東西都進不去;心不滿,才能有足夠的裝填空間。

弓如果時刻保持張開的狀態,那麼等到使用它的時候就不會將箭射得很遠,人的內心一旦被裝得過滿,就不會在人生之路上再有大的作為了。給自己的內心留出足夠大的空間,我們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李博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的許多作品都是作為國寶級禮品,由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尊貴的外賓。他的瑪瑙作品《無量壽佛》曾獲百花獎的金杯獎,是頂級作品。入行45年了,他說自己的工作是完善玉石,去除玉石瑕疵。

李博生告訴記者:“人要活得有激情,就要為自己找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1958年,李博生到玉雕廠工作。第一次進廠,他看到的是好幾位玉雕師光著膀子汗流浹背地打磨原石的場麵。他於是知道了,做玉雕不光是雕刻那麼簡單,他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讓自己做到最好。

琢玉三年,他出師了,好幾位高級工圍著他的考級作品作評判。看見評委們頻頻點頭,他充滿自信。可是分數打出來了,評委們隻給了他99分。

他很不服氣,問評委“為什麼要扣掉1分,明明可以打100分的”。

評委們沒有跟他爭執,隻是微笑著不停地點頭。

最後,一位高級技師對他說:你別自以為是了,他們扣掉你一分,是為了你的明天;還差一分,你還有前進的餘地;要是給你100分,你就走到頭了,你還有發展嗎?你的明天因此也就完了!

李博生恍然大悟。從此,他不再滿足自己。雖然前輩大師們的作品的影子已在他心裏生了根,但他並不限於那些框框,而是執著地走更加艱辛的探索與創作之路。30歲的時候,他進入了頂級玉雕大師的行列。

永遠都不要給自己的人生打上滿分,頂多打到99分就可以了,否則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隻能達到99分的人生。就如同是一個永遠都裝不滿的籮筐,因為裝不滿,我們才能往裏麵裝進去更多的東西,人生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隨時需要知識、谘詢,不斷吸取養分,所以心一定要空,也就是所謂的虛懷若穀,這樣就能吸收無盡的知識資源,容納各種有益的意見,從而使自己豐富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