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平常心即道成就天闊的胸懷(2 / 2)

不久以前,曾經看到了一部關於魯迅先生的書,上麵這樣寫道:

魯迅先生寫了很多批評那種柔軟而中性化的作家的文章,因為他認為在那種戰爭年代。文人的義務便是激勵和警醒那些愚昧、沉睡的民眾。在他批評的人中便包括郭沫若先生。而郭先生也並不示弱,同樣寫了文章來回擊魯迅。一時間,這文人的戰爭硝煙四起……

……魯迅逝世時,上海灘雲集了大批的學生、工人,還有從各地趕來的文人學者。這些中國知識分子很多都受過魯迅文章的批評,然而他們無不表示了巨大的悲痛。其間尤數郭沫若最為突出,他一連寫出幾篇文章,說道:“我與周先生吵了一輩子架,然而我們是一輩子的朋友。”

這是兩位多麼偉大的人啊!他們用最偉大的胸懷包容對方。這種包容使他們能夠求同存異,冷靜地看待對方,欣賞對方高尚的人格,在大方向一致下團結起來。

每一個生物體,都是一個依賴“包容”創建起來的和諧的、有機的組織。從最低等的原始生物到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任何生物體都由許多不同的物質成分、不同的元素“包容”而成。生物體要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要維持其作為生命的存在,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包容”。如果組成這個生物體的物質成分鬧起“分裂”,等待這個生物體的就隻有解體和死亡。“包容”是生命的根本機能。

包容會產生強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使各種各樣的人都能成為你的朋友,團結在你周圍。包容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一種深厚的性情修養,它可以化幹戈為玉帛,化戾氣為祥和,增進人的相互理解,在人間播撒愛的種子。包容的人有愛,因而也被別人愛;包容的人包納萬物,因而也能擁有萬物。

老子認為“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在付出幫助別人的時候,不應總惦記著別人的回報。期盼回報的付出不但狹隘,而且還會失去助人的本意,讓原本高尚的行為蒙上了一層勢利的陰影。

做好事的目的不同,結果就大不一樣。人的善心不該用來作為交易,否則就失去善良的本義了。一旦計較了這些,人們的心裏就失去了原本的安寧;為了得失尋找平衡,對受惠者頤指氣使就不可避免了。這樣,人們隻能怨恨施惠者的虛偽,也不會再有絲毫的感激之情了。

唐玄宗時,安祿山發動叛亂。後來,隨著形勢的不利,安祿山的心情越來越壞,他開始隨意懲罰身邊的人,包括他最信任的謀士嚴莊和貼身侍衛李豬兒。

嚴莊是安祿山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當初,安祿山發現嚴莊是個人才,對他禮賢下士,很快就把他安置在重要崗位上。他曾對嚴莊推心置腹地說:“你是讀書人,知道的道理比我多,你可以隨時指出我的過失,我是決不會怪罪你的。”

嚴莊受了安祿山的大恩,從此也一心報效,為他出謀劃策,竭盡心力。他對朋友說:“安祿山對我有知遇之恩,我就是為他搭上性命也報不完呀。大恩不可言謝,我現在隻有默默地做事報答他。”

李豬兒原是一個歸降的僮仆,安祿山喜歡他的聰明伶俐,破例把他留在身邊服侍自己。他給李豬兒許多賞賜,又給了他許多特權,隨時都讓他陪伴自己。

安祿山起兵叛亂不久,他的眼睛便失明了,身上也長了毒瘡,他的情緒開始煩躁不安了。直到後來叛軍進展不利,戰敗的消息接連不斷,安祿山的情緒更壞,他殺身邊的人泄氣,平時總是大吼大叫。嚴莊勸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應該過於認真。現在形勢雖然對我軍不利,但是並不是不可以挽救的。”

嚴莊話沒說完,安祿山就指著他罵個不停,說:“我對你有恩,你就是這樣報答我嗎?早知道你是個不中用的家夥,我就把你一刀砍了,留你有什麼用呢?”

他命人鞭打嚴莊,打得他皮開肉綻。這樣的淩辱發生過多次,嚴莊從心裏恨他入骨,隻是表麵還保持恭順。李豬兒也經常無緣無故遭到安祿山的痛罵和鞭打,安祿山還惡狠狠地對李豬兒說:“我不收留你,你早死了,現在我就要了你的命也是應該的。”

嚴莊和李豬兒同病相憐,他們擔心有一天安祿山會殺了他們,便勾結安慶緒,三人合謀,將安祿山殺死在床上。

安祿山自恃對嚴莊和李豬兒有恩,就無所顧忌地淩辱懲罰,而又不加絲毫防範,這是他對人缺乏了解的緣故。他施恩的用心並不真誠,嚴莊和李豬兒既已明白,他們當然會怨恨他了,對他不利便是很正常的了。

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期望回報的付出,常常會失望大於滿足,沮喪大於驚喜;不期望回報的付出,則會驚喜大於失落,快樂大於悲傷。既然付出是一種奉獻,何必去尋找奉獻後的回報,讓自己的內心奢望太多呢!

施恩不圖報答,恩情才顯得可貴。給人恩惠不論多少,重要的是,不是為了索取。一個人無私奉獻之後,他的道德境界就會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他這個人便會高尚起來,麵貌煥然一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