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倆忙碌的時候,翠花也沒閑著,跟人打聽了私塾的方向後,她便朝著那邊走了過去,敲了敲門。

一位身著白衣,很有氣質的老者給她開了門,詢問一番才知曉,這老者姓劉是個秀才,現在正值大熱天的還不開學堂,要等到八月才開學。

劉老秀才還詢問了翠花孩童的年齡?是否啟蒙過?

當得知有一孩童快十歲了,搖了搖頭說道:“這年齡有點大了,還沒有啟過蒙,這怕是不好教啊!”

翠花隻能回答道:“夫子,我家是逃荒來的,孩子也不容易,求夫子心善收留他。我也不求他考取功名,有學問會寫字即可啊!”

“那行吧。”隨後劉老秀才又問了翠花一些問題。

最後說道:“他們要來我這識字念書的,就得守我的規矩!等他們正式過來的時候,就要先學規矩!”

翠花聽後馬上就回答道:“他們兩個孩子都是乖巧懂事的,定能學好規矩!隻是不知他們兩人多久才可以正式過來念書?”

劉老秀才這才說道:“我這的束脩是一年三兩銀子,包一頓午飯,每十天休息一天。遇到農忙的時候會放假,中秋這些節日也會放假的。”

“我這裏都是按春季學期從二月至五月五日端午;秋季學期從八月至十一月冬至,避開酷暑、嚴寒季節來收學生的。”

“要不明年開春過來?要不半月後過來?不過半月後過來的話,這束脩還是三兩銀子。”

“你這倆孩子一個九歲未啟蒙,一個五歲尚年幼,我要花的氣力比別的孩子要多些,收你一個三兩不過分。”

劉老秀才說完後,等著翠花做決定。

翠花心裏卻在想:難怪說古人讀書最費錢,十幾口的農家隻能供一人讀書,這光是一年三兩的束脩不說,還要買讀書所需的筆墨紙硯嘞,太費錢了。

翠花直接拿出六兩銀子,交給了劉老秀才說:“我那兩孩童就拜托先生了,半月後,我會帶他們正式過來上學。”

劉老秀才接過銀子道:“我會用心教導的。半月後巳時送他們過來。不得遲到早退,有事的話可以提前請假!”

然後,劉老秀才又問過翠花他倆的名字,算是辦好了入學手續了。

拜別劉老秀才後,她往縣上的書坊走去。

這個時代不像現代那樣,一個店鋪啥都有,他們這有些鋪子專門賣筆,有些專門賣硯。

但是有賣書的附近都會有這些鋪子,集中在一塊方能生意好。看書的時候想做做筆記,這不得去隔壁買筆買墨買紙?

她先在書店裏大致翻閱了一下,發現這裏的字跟現代的字差不多,就是多了些筆畫,不如現代字簡潔。不過她也還是能看得懂一些,總不至於成個文盲子。

她又去賣筆的鋪子裏,走進去一問,這店鋪裏最便宜的毛筆就要三十文一支,更別說質量好的了。

又跑去賣紙的詢問,最便宜的宣紙也要五文一張。嚇得她不禁感慨道:“還好,係統的紙便宜。”

太貴了,她啥也不配買啊!還是等他倆大了,叫他們自己來這抄書求學吧。

出來一趟,兩手空空的回去也不好看,她又走到了布衣坊,打算給大家夥挑挑點布匹成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