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驟然升起的新星(1)(1 / 1)

第九講:驟然升起的新星

從1920年秋到1921年上半年,在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影響和幫助下,掌握了馬克思主義,並認識到無產階級偉大力量的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逐漸認識到這樣一個真理:要從根本上改造中國,必須建立一個俄國布爾什維克式的組織。於是,就在“南陳北李”分別在上海、北京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同時,在他們影響下的武漢、長沙、廣州、濟南乃至法國巴黎、日本東京等地,也風生水起,成果斐然。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如暗夜中驟然升起的新星,給中國帶來了光明的前程。

上海灘的“群英會”

1920年5月間,共產國際代表魏金斯基一行到達上海,與陳獨秀會麵,建議組織中國共產黨,加入共產國際。這與當時陳獨秀的想法一拍即合。於是,陳獨秀積極展開了建黨的活動。h米h花h在h線h書h庫h

當時在上海宣傳社會主義思想的有三支力量:一是陳獨秀主持的《新青年》編輯部。二是戴季陶、沈玄廬、李漢俊等主持的《星期評論》社。《星期評論》是在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指導和支持下出版的。它以研究和介紹社會主義、特別介紹世界和中國的勞動運動獲得盛名,在當時進步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和北京的《每周評論》同被譽為“輿論界中最亮的兩顆明星”。三是張東蓀等人組織的共學社,主編《時事新報》和《解放與改造》刊物。這兩個刊物也經常刊登一些標榜新思潮的文章,造成一種擁護社會主義或至少是“客觀”介紹社會主義思潮的假象,實際上他們主要主張的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和基爾特社會主義。

1920年6月,陳獨秀、俞秀鬆、李漢俊、施存統、陳公培五人在陳獨秀的寓所召開會議,組成革命局,開會籌備成立共產黨,“作為組織共產黨的準備”。初步定名為“社會黨”,經與李大釗商量後,“就叫共產黨”。會議選舉陳獨秀為書記,討論了黨綱、黨章,確定了以勞工專政、生產合作、嚴密的黨組織等手段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這次會議起草的黨綱草案,施存統抄了一份帶到日本,陳公培抄了一份帶到了法國。

7月19日,魏金斯基在上海召開了“最積極的中國同誌”會議。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出席會議並讚成建立中國共產黨。這次會議為未來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基礎。

8月,上海共產黨小組在陳獨秀的寓所正式成立,取名“共產黨”,其成員共有8人,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骨幹:陳獨秀、俞秀鬆、施存統、陳望道、李達、李漢俊、沈玄廬、楊明齋。首次決議推陳獨秀擔任書記,函約各地社會主義分子組織支部。上海共產黨小組是中國最先成立的共產主義小組,在那些暗無天日、風雨如磐的歲月裏,指引了各地的革命運動與組織活動,對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