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沒有見柳強,他不僅長高了,壯了,還更加沉穩了,這讓蘇立國和許翠蘭欣慰無比。
這孩子雖說是跟他們半路認識,但也算是蘇晚歌一家穿越過來後,相互幫扶一塊走過最艱難日子的,感情自然非比尋常,說是親人也不為過。
畢竟蘇晚歌原主的那些親戚,一個比一個一言難盡,相比之下,柳強就顯得有情有義多了。
柳強帶過來的這些人,蘇立國很快吩咐人收拾出來兩套宅院將人安頓下去,而且也因為這些人的到來,許翠蘭特意提醒蘇立國,可以把居養院早點籌備起來。
這裏的居養院就跟現代的孤兒院差不多的意思,隻不過除了沒有父母親人的幼童外,也有老無所養的老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蘇立國也希望將來的西關是幼有所養,老有所依之地,因此,許翠蘭的建議很快得到采納。
可以說蘇晚歌一家都忙得不可開交,而柳強的到來,正好能幫蘇立國不少忙,比如居養院的建立和後續的管理,就全權交給柳強來負責了。
蘇立國忙著軍隊的管理與訓練,同時還要適時地招兵買馬,每天早出晚歸,忙得腳不沾地。
蘇晚歌則利用空間農場的優勢,為西關開出來的荒地種植和養殖而忙碌,為衣食住行考慮良多。
在種植和養殖這塊,蘇晚歌就為西關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而這些崗位是優先將士家屬,其次就是老百姓們。
雖說朝廷常年也有請老百姓們幹活的事,但在西關,卻顯得格外不一樣。
畢竟每幹五天可以休息兩天,管一頓飯不說,如果住得遠,回家不方便的,還提供固定的住宿,每個月會按時發放月例不說,每逢過節,還會給這些長工發放節禮,除此之外,還有紅封。
而且需要幹的活也不是多難,比如放羊,放牛,種植果蔬,澆灌除草等等,都是大家日常在家就可以幹的。
至於一些誰都不會的崗位,會有特定的培訓,培訓好了再上崗,而培訓期間,也是有錢可以領的,雖然比正式工少,但隻要通過培訓考核,之後拿到的月例比普通的活賺得多。
蘇晚歌為了鼓勵大家來報名幹活,對於職工家屬,也是有各種福利的,可以免費到各種技校學習各種技能,學好後,就可以去月例更高的崗位報名幹活。
為了方便成年勞動力出門幹活,蘇立國在考慮西關未來發展的時候,就想到為普通老百姓提供專門照顧和看護的場所。
家中需要照看的老人和孩子,也可以送到特定的學校和護養院,讓老百姓們能沒有後顧之憂的賺錢養家。
因此,西關除了居養院收養各種無家可歸的人外,還出現了幼兒園,有專人照看和教導尚在牙牙學語的幼童,之後還會有專門的學堂接收他們上學念書,費用極其便宜。
老人們則可以去養老院,同樣也配備專人照顧,同時還有大夫定期給他們把脈看病。
這種生活方式,完全超乎西關當地老百姓和戰士們的想象。
以前大家覺得生活在西關太難了,賺錢的門路少,養家也難。
可現在,各種賺錢的事多得很,幹活安全不說,也不怕克扣工錢。
老百姓們得了好處,自然也忍不住呼朋喚友地喊大家來西關。
尤其是有本領在手的,就格外受西關的歡迎,因為但凡有手藝在,隻要通過西關設定的招工辦事處的認可,就可以立馬上崗就業,不僅如此,有免費的宿舍住不說,一日三餐也是提供的。
如果拖家帶口來了,不方便住宿舍,那可以申請廉租房,將一家老小都安頓下來。
各種好處是肉眼可見的,來投奔西關的老百姓多了不說,就連主動前來報名參軍的,竟然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