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事者那邊找來了五本一模一樣的書籍,每兩個人看一本書。
為了保證公平,張梓若也拿了五本書,平均兩人看一本。
比賽一開始,鬧事者那邊便多人齊上陣,恨不得一對一的教導。為了防止人多口雜,他們派出五個人同時教學。
圍觀的於越一看這架勢,再看看隻有一個人教學生的張梓若,恨不得親自上陣,也去幫忙教學。
河灣村的百姓們和曾經聽過講學大賽的讀書人們,卻不慌不忙,鎮定自若的觀看比賽。
鬧事者那邊,所教導的百姓已經開始齊聲誦讀。他們反反複複的吟誦。
張梓若這邊,她按照自己的節奏,不慌不忙的繼續講課,爭取讓大家聽一節課,就有一節課的收獲,實實在在的理解、學會。
圍觀的眾人,一會兒看看這邊,一會兒看看那邊,小聲的議論著,兩邊哪個贏麵大一些?
縣學的學生們都跟隨於越去過河灣村的圖書館,知道那裏藏書眾多,部分書籍形式別具一格。
但對於張梓若的講學方式卻不大了解。
現今,他們看著兩邊的比賽,覺得拿傳統書籍的這邊,贏麵更大。
他們自己讀書學習,也是如此,跟著夫子念句子,反複吟誦。
吟誦數遍以後,夫子大概講一下,這兩句是什麼意思,然後大家繼續吟誦,把剛剛學習的內容給背下來。
這是他們常見的,也常用的學習方式,自然覺得這種方法更為靠譜。
於越卻不這麼認為。他曾經多次去觀看河灣村的講學大賽,單看那些能上台講學的村人,便知道張夫子這種教學方法是多麼的有效!
鬧事者那邊,講過句子的釋義後,又讓百姓齊齊誦讀。
領頭的人扭頭望一眼張梓若,看她還在和那些百姓說一些不知所謂的廢話,矜傲的回過頭來,覺得自己這一方贏定了!
香爐裏的香一點點的燃燒。
雙方都加快了進度。
“時間到!”
伴隨著一聲大喝,雙方都停止了講學。所有人又彙聚一處。
教諭讓二十位百姓站到前麵來。
“剛才你們都已經學習了一炷香的時間,接下來我會對你們進行提問。無論結果好與壞,皆不需緊張,隻不過是一次尋常的提問罷了。”
二十位百姓拘謹的連連點頭。
教諭:“此次教學以識字為主,那我便考考你們字都記得怎麼樣。”
他先是讓人拿紙筆來,寫了二十個不同的啟蒙常用字,分別交於這二十人。然後讓他們一一念出,紙張上的字怎麼讀?
鬧事者那邊,第一位百姓,拿著紙張,毫不猶豫的念道:“天!”
“很好!”教諭點點頭,示意第二個人讀。
第二個人拿著紙張,已經在口中默念數遍,此時毫不猶豫地念道:“子,這個字念作子!”
負責教導他們的讀書人,皆滿意的點點頭,一同瞧向下一個百姓。
第三位拿著紙張,將紙抖的嘩嘩作響,急得鼻尖上都快冒汗了,他磕磕巴巴道:“這個字念、念……已?不對,不對!應該是己?”
他邊說,邊偷瞄教他識字的讀書人的臉色。看對方臉色不大好,連忙換個說法,說:“這個字應當念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