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李逸安(三)(1 / 1)

這個消息一旦傳開了,大家頓時就對這個宅子和裏麵的琴師失去了興趣。明明是同樣的宅子,同樣奏響琴古琴的人,一旦失去了某種大眾給予的神秘色彩,就會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一開始還有一些或真或假的文人墨客,會上門拜訪,但很快的,林諳授意的人不來了,旁邊那些湊熱鬧的人,也就不來了。李逸安這回總算給自己尋得了清靜。

夜晚雨聲和蛙聲嘈嘈嚌嚌,符西聽著林諳說起當年的事情,才發現她口中的那個李逸安,和符西心裏的李逸安確實相去甚遠。符西熟知的那個李逸安,是曆史上的那個有才藻的詞人,是她生活的那個年代的剪影,而不應該是一個客居杭州的琴師。

雖然說曆史上的李逸安確實喜歡琴,也確實來過杭州,而且她到了杭州後,確實沒有寫過那麼多詩詞了,她存世的詩詞裏,似乎也沒有怎麼提及過杭州和西湖……

這麼一想,似乎李逸安又和林諳的說法對得上——畢竟到了杭州的李逸安,已經喬裝打扮著,又將自己的真實姓名和行蹤隱匿起來,所以哪怕她寫過什麼詩詞,可能以“李卿”或者“李逸安”的名號留下來的,也不多。

不過聽林諳說了這些,符西心裏還是有著許多疑惑。

“那後來呢?”符西看了看林諳的那把古琴,還有上麵的那個“盾”字,“李逸安和那個琴,有什麼關係嗎?”

“李逸安不是帶著一把李家傳下來的琴嗎?”林諳也看向古琴,說,“那把琴,就是盾琴。”

李逸安的盾琴,確實不是一般的古琴,應該說,這把琴還頗有淵源。它出自宮廷,是高宗賜給李家的。高宗也是愛琴之人。而且愛好“以新意造琴”。正值時局不穩,高宗就專門讓斫琴師製作出了一張形如盾的古琴,並把這張琴,交到了李家的手裏。他說道:“古人琴製不同,各有所屬,朕近出意作盾樣,以示不忘武備之意。”這也昭示了他想要收複河山之心。

這張盾琴就這樣一直傳到了李逸安的手裏。李逸安如此看重這張琴,不僅僅是家人保留下來的遺物,更重要的,是她心中所念,和這盾琴所昭示之意,不謀而合。都說亂世出英雄,而其中一些女子,更有淑世精神和乾坤貞烈之氣,比如李逸安,不然她也不會寫出那麼多感於時事的文章來。

如今她在臨安,也沒有和居住在這邊的親人過多來往,算是孤身一人。但她也不覺得無聊煩悶,除了鑽研那些金石古籍,還有那盾琴,何況現在又多了林諳這個還算說得上話的人。

一開始她還對林諳很好奇,後來她看翻來覆去的,也問不出更多林諳的信息,也就懶得問了。見林諳來了,她就拉著林諳一起談琴喝酒,等有三分醉意時,李逸安總是看向波光粼粼的水麵,看向北方。

林諳順著她看去的方向,也看了過去。

但在那邊,隻有斑斑點點、直至融成一片的白光。

李逸安在那片白光裏,究竟看到了什麼呢?

很快就到了鹹淳年間。在一個落雪的夜晚,一個穿著錦衣的人,敲響了李逸安的宅門。有晚歸的人看到了,那個穿著錦衣的人,分明是官家的人,是從宮廷來的。

於是城裏又有了一個關於年輕琴師的傳聞:這琴師肯定是得罪了官家,惹上大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