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生命的真意一一人人都要死,但你完全可以看破它(1)(2 / 3)

親鸞說:“我雖九歲,父母卻已雙亡,我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一定要與父母分離?為了探明這個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嘉許他的誌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

親鸞聽後,非常不以為然地說:“師父,雖然您說明天一早為我剃度,但我終是年幼無知,不能保證自己出家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到明天,而且師父您年齡已高,您也不能保證您明早起床時是否還活著。

慈鎮禪師聽了這話以後,拍手叫好,滿心歡喜說:“對,你說的話沒錯,我馬上就為你剃度!”

在這個爭分奪秒、日理萬機的社會,更需要“想到了就做”,機會轉瞬即逝。積極正確的決定,想到了就做,絕不浪費時間,不給以後留遺憾。俗話說,世事無常,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幻著,誰也不能預測到下一刻會發生些什麼,下一刻會有什麼樣的念頭,下一刻我們是不是還活著。

看到別人的不幸感到惋惜時,也可以借此安慰一下自己,自己身體是健康的,工作是穩定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雖然壓力一天比一天大,但前景總體來講還是不錯的。世事無常,在任何事情麵前,平安健康才是最大的福氣。

佛陀有一天詢問弟子:“我們的生命有多長時間?”一位弟子搶先回答:“數日間。”於是,又再問道:“人命有多長期限?”另一位弟子答道:“飯食間。”“你也不明白。”最後,佛陀再次提出同樣的問題,一位弟子舉手道:“生命在呼吸之間。”佛陀笑了,人命在呼吸之間,出息不還,即是後世。

生命如此短暫,如此脆弱,我們隨時都可能嗚乎哀哉!

對我們的父母親人,想對他們好的時候,今天就去做,世間無常,不要等失去了再後悔。今天的事今天就做,明天還有明天的事要做,隻有懂得把握“今天”的人,才給明天創造希望。“今日脫下鞋和襪,明朝不知穿不穿?”生命是無常變化的,沒有人知道明天將會如何,如果把每天都當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或許比較容易提起正念,把握當下。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過程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到了莊子的家中,卻發現莊子正蹲在地上,敲著瓦盆唱歌。

一頭霧水的惠施問道:“你與妻子一起生活,她為你生兒養女,

現在年老身死,你不哭也就罷了,竟然還要敲著盆子唱歌,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回答道:“你說的不對。當她將要死的時候,我又怎麼會不難過呢?但後來我想清楚了,覺得她本來就沒有生命,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本來就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本來就沒有精氣。

萬物元始的質體,最初是摻雜於恍惚無形之中,經過逐漸衍變而有了精氣,精氣又逐漸衍變而有了形體,形體又逐漸衍變而有了生命:現在它又衍變到了死亡;這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我的妻子將要寧靜地睡在天地的大房子裏,而我卻因為她的離去而哭哭啼啼,

這不是不明白生死之道的表現嗎?所以我不哭,敲著瓦盆唱歌送她離去。

在莊子看來,生老病死是自然的過程,就像四時交替一樣不可抗拒,人因為留戀生命,所以害怕死亡,於是就帶來了精神上的痛苦和悲哀。莊子認為,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來的,是道在世間的具體體現形式。人的生命跟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一樣,都是宇宙變化的一刹那間,人生與人死沒什麼差別。既然沒有差別,那麼活著不是什麼樂事,死了也就沒必要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