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說:“糞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耀采於夏月。因知潔常自汙出,明每從晦生也。”
意思是說,糞土中的幼蟲是最肮髒的,可是它一旦蛻變成蟬,卻在秋風中吸飲潔淨的露水為生;腐敗的草堆本身不會有光澤,可是它孕育出的螢火蟲卻在夏夜裏閃耀出熒熒光亮。從這些自然現象中可以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潔淨的東西出自汙穢之中,而光明在黑暗中孕育。
再美好的東西,也無法脫離它生長的環境而獨自存留,如果我們總是一味排斥黑暗,那麼就隻能活在自己的白日夢中,永遠找不到夢中的那個理想天堂。古今以來,有多少英雄豪傑都是從卑微的環境中出身,可他們不畏貧賤,在困難中抓住了機遇,從而成長了起來。失意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己。
“淨從穢出,明從暗生。”辯證地看待成功和失敗,在遭遇巨大挫折時,不妨學會放下,給自己一種輕裝上路的心態——我已經沒有什麼可失去了,還有什麼好顧慮的呢?
去除妄念,用冥想減輕痛苦
慧能禪師見弟子整日打坐,便問道:“你為什麼終日打坐呢?”
“我參禪啊!”
“參禪與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靜地觀察一切,終日坐禪不可躺臥嗎?”
禪師說:“終日打坐,這不是禪,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體。”弟子迷茫了。
慧能禪師緊接著說道:“禪定,不是整個人像木頭、石頭一樣地死坐著,而是一種身心極度寧靜、清明的狀態。離開外界一切物相,是禪;內心安定不散亂,是定。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內心即散亂;如果離開一切物象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隻因為被外界的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問:“那麼,怎麼去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
慧能說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生愚癡,處處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來,清明和癡迷是完全對立的,但真正的人卻知道它們都是人的意識,沒有太大的差別。人世間萬物皆是虛幻,都是一樣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終點,結束就是開始。財富、成就、名利和功勳對於生命來說隻不過是灰塵與飛煙。心亂隻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隻是因為身在禪中。沒有中斷就沒有連續,沒有來也就沒有去。”弟子終於醒悟,禪師的話像暮鼓與晨鍾喚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裏的人。
為什麼僧人要打坐?要冥想?難道打坐真能修成佛嗎?
就像磚頭再磨也不能成為鏡子一樣,打坐當然不能成佛,冥想也不能,但冥想可以給人們減壓,並減緩身體上的痛苦。
當你練習打坐冥想的時候,身體會不斷發熱,感到心情舒暢,心情寧靜,那麼就是起作用了。當我們冥想的時候,大腦皮質就停止理性思維了,讓自律神經處於放羊狀態。簡單地說,就是讓意識停止一切對外活動,從而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這不是在消滅意識,而是讓意識更加活躍。
當然不是隻有打坐才能冥想,站著也可以冥想,如果你受過舞蹈方麵的訓練,也可以金雞獨立式的冥想,反正隨你所便,隻要心能沉靜下來,停止一切意識的活動,就是最適合你的冥想。
冥想很簡單,當你跑步的時候,你可以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拂麵而來的空氣,而不是還有哪個項目沒做完。慢慢的,你就會意識不到自己的步伐。如果你根本坐不下來,聽不進去,那麼你就是太浮躁了。聽音樂也是一種冥想,閉著眼睛,放一首你喜歡的音樂,在音樂中進入迷睡狀態。
現在,放開你的想象吧!像莊周夢蝶一樣飛翔於天藍海闊之中,精神上達到飄飄欲仙的境界。我一般會選擇在早餐前或睡前做,因為這時候精神有點恍惚,更能似夢非夢地想一些不著邊的事。
每天我都會花20分鍾時間去冥想,過去我也總是為一些小事擔心憂慮,其實這都沒有什麼意義,內心的平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擁有了這份平靜,就擁有了所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