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店掛有一件袍子,聽店長叫它為鎮店寶,說是仿的民國一位佳人的袍子,針線是用的老貨,裁縫還是打聽了許久,才在江南一帶尋到位老師傅,做了個把月,才仿出個九分。
非是裁縫做的慢,被仿的件兒還是老裁縫的爺輩那時候的,款式舊的很,繡法複雜,原件兒是他爺幫人做的,做了個月有餘,說是一生中最稱心的一件。於是又曾仿過一件,年陳久了,衣服本就有些破損,家裏又遷家到南方來,小輩們不懂價,硬是給遷丟了。
要再做 ,繡花這些自是不得馬虎 ,若不是裁縫有幸見過仿件兒,怕是再高的價錢都看不到它了。總歸老裁縫想了又想,憑著幾分印象 ,才將繡花給添上,成就了這件絕品。
自這件入店以後,可是在旗袍小圈掀起陣陣波瀾。尤其以沈君湘為甚,本不想對這件旗袍如此著迷,可總是管不住腿,每每回家都要繞一圈,看看那件袍子。看不知為何,越看越覺得熟悉,旗袍上繡的花和其他常見的繡花相差甚遠,可又看起來不太陌生,叫人生不出疏離,隻餘下悸動。
這是沈君湘第10次來這裏看了,即使是店員時刻忙著店內,這麼多次,也是記住這個女孩了。17.18的樣子,總會為這些袍子駐留半刻,顰著眉。店員順著她的目光望去,見是那件鎮店寶,不禁笑了。
這件剛入店的時候 ,他們還以為是某位女士定製的,暫時放著,等之後來取 。而十幾天都沒有人來,店長又叫人一直掛著,也未說價格,看來是不打算賣了 。看這件旗袍,可是精品中的精品。
在旗袍店裏做店員 ,自是對旗袍懂一些的 。袍上繡花雖不常見 ,可就依著繡工,繡線,便透著一股濃濃的民國味兒。看起來端莊而又典雅,像是旗袍自有一身氣質 。
好看雖好看 ,但自己卻未想過穿上試試,看著這身,叫人易生出一身自卑來,是何等氣質才配的上這衣服中隱匿的雅,又不會感覺到一絲違和。
聽店長說,在等一位願意嚐試的客人 。奇怪歸奇怪 ,還是將這件袍子掛在了比較明顯的地方 ,等那位有緣人。
可能,那個女孩有點緣分吧。店員回望店外,見女孩已經走了,就不再將此事放在心上。
……
饞,饞那件袍子。從見了那件後,自己收集的也不香了。不知為何,自己打小就對民國入了迷,研讀有關民國時期的文章書籍,收集民國風的衣服,化民國的妝。好像本該生在民國,隻是暫時停留於此,總歸是要回去的。
要回去?沈君湘止住胡想。但又覺得自己的名字都透著一股民國風 ,連那件衣服都讓人像入了民國。
除去她的心切,這邊同樣有人關心著這件旗袍。
第二日上午,旗袍店店長便和留下這件旗袍的先生通了電話。
“陳先生,還是沒有人來試。”
她給提供這件旗袍的先生說了這幾天的情況,忍不住說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