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花兒開在廢墟上 (2)(3 / 3)

2010年2月1日。

這晚,羊木鎮淚雨紛飛。

第二天萬剛和陳曦就要離開,離開這片工作、生活了一年半的地方。

這是一場為了告別的聚會。

羊木鎮黨委、政府機關的所有成員和宜賓第一批援建羊木即將離去的人員,一同度過了500多個日日夜夜,經曆了餘震、垮塌以及車禍的生死考驗,經曆了災後重建的樁樁件件,他們把對方稱為——生死弟兄。

這是一杯餞行的酒。說不出口的話,都在酒裏。能喝不能喝的,都毫不猶豫一飲而盡。

……

“羊木永遠都是宜賓的羊木,兄弟,隨時回來看看啊。”

“這裏一草一木都記得你們,我們一輩子都忘不了你們!”

中華民族是一個含蓄內斂的民族,如果沒有酒,川南川北的漢子不會把這樣滾燙的情意、這樣深沉的感激說出口,不會把這一輩子的眷戀說出口。

回到宿舍,陳曦號啕大哭。

質樸的陳曦並不隱諱那樣的真情流露:“真的是生死弟兄,大家都動情得很,想起那些話,就是忍不住,就是——舍不得。”

“生死弟兄”,這樣凝重濃烈的詞,通常不會出現在中國人的口頭上。想必它一直就在他們心裏,那一晚,終於借著酒說了出來,才發現,除了它,沒有更好的詞語能夠表達他們之間的情意。

2010年6月12日,《宜賓日報》記者郎麟在朝天區羊木鎮采訪。羊木鎮鎮長鄭剛提起他們,使用的同樣是這個詞。“我很想念他們,等這一年忙過了,我一定要去宜賓看他們。”鄭剛遞給郎麟一份名單說,“這是從2008年6月18日以來到過羊木的宜賓人名單,羊木鎮要把這份名單永遠保存著。”

陳曦和萬剛離開後,接替他們的是宜賓市發改委的曾傑和翠屏區邱場鄉政府的唐鑒。他們不僅接過了前任的工作,也接過了繼續資助兩名學生的責任。

2010年5月10日。

羊木鎮中心衛生院竣工投入使用。四層淺灰白條的牆體,紅色瓷磚鑲出氣派的門臉,分外醒目。宜賓市投資500萬元援建的羊木中心衛生院住院樓及配套附屬設施,規劃總建築麵積2800平方米,規劃設置床位81張,含病房、產房、手術室,是原有規模的兩倍,可惠及一鎮三鄉近40000名群眾就醫。

宜賓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對口支援領導小組組長徐進,率宜賓市黨政代表團來朝天區羊木鎮開展“5·12”地震兩周年紀念活動,在剛竣工投入使用的羊木鎮中心衛生院住院樓前舉行了揭牌暨捐贈儀式。

徐進宣布再向羊木鎮捐助援建資金1000萬元,重點用於災後重建的後續工程建設和民生工程建設。其中400萬元用於羊木中學的附屬工程建設,100萬元用於羊木農民工技能培訓中心項目建設,40萬元用於2010年培訓農民工2000人,120萬元用於羊木場鎮周邊防洪排澇配套設施建設,200萬元用於白雲村通村公路建設,50萬元用於發展羊木鎮生豬養殖產業,90萬元用於改造人畜飲水工程。他同時表示,宜賓市委、市政府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廣元市朝天區羊木鎮災後恢複重建工作,加大災後民生工程的幫扶力度,圓滿完成各項援建任務。

2010年6月12日,張家壩居民安置點。

一座座樓房拔地而起,青磚白牆,橘紅的窗欄。這裏都是五層小樓,這些樓不像其他小區用阿拉伯數字編號,而是各有各的名字,分別叫做感恩樓、安康樓、泰安樓等等。為使這些種莊稼的農民多條謀生的路,這些樓房的底層都是門麵;為了帶動人氣,鎮政府辦公室也暫時設在這裏。

小區空地上,有一些顏色鮮豔的健身設施,一位老奶奶在陪孫子玩蹺蹺板。

2010年9月7日,羊木中學師生收到最好的禮物——宜賓市援建朝天區的最大項目、投資2900萬元的羊木中學竣工交付使用,師生們搬入嶄新的校舍。竣工儀式上,宜賓市還向羊木中學捐贈了60台電腦。至此,宜賓援建羊木鎮的主要項目全部完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