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3日,南書畢等和7家新聞媒體人員,再次走進馬口村,開展汶川地震一周年回訪活動。他們查看災後重建情況,並與長方梁集中安置點村民座談,還參加了為馬口村一組四戶孤殘戶修建的“愛心民居”工程奠基儀式,每人種下了一棵“愛心枇杷樹”。
5月20日下午,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王國良再次走進馬口村,這次他是帶領來自四川、甘肅、陝西三地的200多名參加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複重建工作暨培訓會議的代表到馬口村考察。時隔半年,長方梁上,一排排農戶新居已經建成,房頂上“力氣用不完,汗水流不盡,甩開膀子拚命幹”、“我的事情我做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集體的事情大家管”的標語格外醒目;房前坡地被整理為梯地,全部栽上了枇杷;房後,生態養殖小區運用零排放養殖技術,沒有一絲異味;農田裏,新發展的海椒基地長勢喜人。
代表們對馬口村地震後一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交口稱讚,對馬口村堅持將災後恢複重建與扶貧項目實施、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科學規劃經濟適用農房、特色農業產業和水、路、沼氣以及精神家園等恢複重建項目的做法非常讚賞。
5月22日上午,國務院扶貧辦主任範小建冒雨前往馬口村調研災後貧困村恢複重建工作。範小建對馬口村科學發展的理念、自強不息的精神、災後恢複重建的“參與式”方法、互助合作的機製和“五統一”、“三公開”的管理辦法大為讚賞。
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何以引起聯合國扶貧開發署、國務院扶貧辦及各方麵的關注?
三堆鎮馬口村麵積5平方公裏,轄3個村民小組,210戶767人。“5·12”汶川地震給該村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50萬元,死亡3人、受傷5人;村民房屋全部受損,其中倒塌47戶143間,嚴重受損46戶174間,61戶307人受到地質滑坡災害的嚴重威脅;損毀村級水泥公路3公裏,泥結石公路5公裏;損毀水利設施9處,人畜飲水集中供水工程5處,造成300畝農田缺水灌溉,400餘人、1000餘頭牲畜飲水困難。地震致使剛剛脫貧的馬口村部分村民返貧。
2008年8月,馬口村被確定為全國災後貧困村恢複重建首批19個試點村之一和澳門“愛心民居”工程項目村。全村群眾精神振奮,在條件艱苦、建材緊張、餘震不斷的情況下,全村群眾喊響“力氣用不完,汗水流不盡,甩開膀子拚命幹”,創造出互助小組互幫聯建、分組投勞村民自建、五統一模式統規聯建、合作經營產業共建等解決用工不足、資金緊缺、產業效益差等難題的好辦法,提高了重建效率。
“參與式”理念和方法是馬口村全麵推進災後恢複重建並取得良好成效的法寶。在重建項目規劃中,馬口村村民堅持“我的事情我做主”,積極參與災後發展問題分析、恢複重建項目排序,集體討論確定公路整治硬化、山坪塘維修加固、人飲工程重建等恢複重建項目和公益性項目投勞自建、農房互幫聯建、產業合作共建的項目建設模式。在項目實施中,馬口村村民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按照專業部門的規劃設計,由村支兩委組織、技術人員現場指導、村民投工投勞,整治維修山坪塘、恢複重建村組道路等公益性項目。在項目管理上,馬口村村民堅持“集體的事情大家管”,民主選舉村民組成施工組、物資組、理財組、監督組、協調組,采購物資、管理資金、組織施工、協調矛盾,並和區、鎮項目管理人員一同監督項目質量,保證項目建設進度和資金使用效益。監督小組成員袁學秀淺顯地道出了監督小組職能:我們主要負責搞清楚“錢用在哪了”、“采購的東西質量好不好”、“不好就不能叫他們使用”、“該返工的必須返工”。
因為地質滑坡,有36戶不得不異地遷建、集中安置。為了在長方梁整理出可以建房的宅基地,馬口村支部書記王憲烈無償提供自己建築隊的機械,組織群眾肩挑背扛,齊心協力移走了近5000立方米的小山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