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啊李世民,虧你英名蓋世。李世勣家都不回立即前往疊州上任難道真的是表示他絕對忠心嗎?不,他隻是了解了這個謎題的意思,並且給出了你最想要的答案而已。就如同學生考試前背下了標準答案,考試時一字不拉地照抄了上去,這能說明學生完全掌握了知識,毫無問題了嗎?
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看,政治人物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地構思自己達到目的的手段,經常是醜態盡顯卻還自鳴得意。剝下所有的美麗畫皮之後,暴露出來的赫然隻有權或錢,或兩者兼而有之。
但是,長久以來一直有人對此樂而不疲,卻又是為何?
理由很簡單。這種虛偽已經形成了一種惡性文化,滲透到了每一個角落。你若想在這種環境中取得成功,那就得參與進去,成為各種潛規則的繼承和執行者。就如同吸血鬼一樣,被它咬過的人無疑是受害者,但是很快也會變成吸血鬼,再去撕咬其他人,這樣吸血鬼的隊伍就會越來越大,而且難以撼動。
處理完最後一樁心事,李世民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貞觀二十三年農曆五月,唐太宗李世民病危。彌留之際,陪伴他左右的除太子李治外,還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二人。
此時,李世民要說的話首先當然是囑咐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好好輔佐太子李治,並叮囑李治要放心地重用二人。
在他看來,由李治、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三人組成的統治核心可以穩定地運行下去,輔以李世勣的軍事指揮,足可保持大唐江山的長治久安。但是,總覺得什麼地方會出問題……
對了,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又是朝中元老,手握大權,當可以幫助性格仁厚的外甥安全走過權力交接的過渡期。可是權力總是帶有很強的排他性的,李治就算再老實巴交也總是皇帝,舅甥之間會不會因此產生矛盾呢?大權獨攬的長孫無忌必然會招致他人的嫉恨,讒言在所難免。而權力核心的穩定一旦遭到破壞,後麵的事兒可就很難說了。
於是,褚遂良單獨接受了一項任務:除了輔政外,他還要保證李治與長孫無忌之間有著良好的交流與溝通,並使這兩人間的彼此信任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不被外界的挑撥離間所影響。
在布置完這些工作後,李世民駕崩,時年五十二歲。
李世民的一生充滿著戲劇性的色彩,他的豐富經曆讓我寫出了前麵這許多文字。當然事兒不可能是他一個人做的,但正因為有他的存在,其他人的形象也一並變得鮮活且生動。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帝王,他有英雄事跡也有負麵消息,而和他密不可分的貞觀之治也已經成為我們珍貴的曆史財富。
貞觀之治,有人對它頂禮膜拜,無比推崇;有人對它嗤之以鼻,認為吹噓的成分過多。但是不管怎樣,我們看到的不可磨滅的事實是:國民經濟迅速恢複,支撐著這個龐大國家一次又一次的光榮遠征。東突厥、吐穀渾、高昌、薛延陀,一片接一片的土地陸續成為了大唐的領土,李靖、李世勣等人的名字永遠在大漠與戈壁間回響。那一句“自古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體現的不僅是某個政治家的氣度,更是表達出了對整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先進性的自信與海納百川般的包容。
當然,如果隻有對外擴張,那算不上偉大,充其量能打罷了。但是相比楊廣從父親手中接過一個欣欣向榮的大隋,卻被對高句麗的戰事拖垮的情形,貞觀年間這麼多次的東征西討,卻並未對普通百姓的生活造成實質性的破壞,實在是難能可貴。在前方將士們躍馬揚刀的時候,國內的百姓們仍然在有條不紊地從事著自己的工作,仿佛戰爭與己無關,種田的讀書的做買賣的都在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所以說,除了政治上提供的良好環境外,也正是因為百姓們的安居樂業,這個國家才能夠持續不斷地向前發展,而這也是貞觀之治產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