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寫這文章的考生必有大才(1 / 1)

貢院內,考生們在結束考試後都陸續離開了。

然而主考官、同考官、閱卷官、對讀官、謄錄手、彌封官、監考官等上百位官員卻需要在考試結束後的十五日之內完成閱卷放榜的工作。

大昭閱卷采用的糊名封裝、專人謄錄的方式,監考人員收卷後,首先將卷子交給彌封官,彌封官把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貫等個人信息,全部折疊起來,用空白紙覆蓋彌封後,加蓋騎縫章。這是第一道程序叫“糊名”,類似於現代高考的裝訂密封,閱卷人員根本不知道自己看的是誰的試卷。

第二步就是謄錄,即由謄錄手謄抄學生們的試卷,考官最終憑借謄抄後副本評卷。此種作法在古代叫“易書”。而且為了防止謄錄手作怪,規定謄錄手抄寫考生試卷時所用的紙張數、墨水顏色均要一致,統一使用朱砂紅筆謄錄試卷。

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靠收買閱卷官而作弊獲得高分的途徑,可以說是十分的公平了。

此次閱卷的是兩位主考翰林院學士吳嵩和禮部尚書陳文書,另外還有四位翰林院選派的同考官。

六人一起負責此次的閱卷工作。

同考官會在他中意的試卷上批一個“取”字。批了“取”字的卷子再送給主考官,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則會在試卷上批一個“中”字。考生的命運就此被最終決定。

此時,貢院明公堂內,考官們正在加緊時間閱卷。

兩位參與主持此次科舉考試的王爺襄王和靖王也在一旁看著卷子,不過他們兩人不參與閱卷,隻是監督。

“這屆考生的水平不錯呀,楊大人……”吳大人一邊看著卷子一邊感歎道。

他是第三次作為主考官之一參與閱卷工作了,往年的考生的整體水平可遠不如這一屆的。

“是啊,吳大人,這次評卷不好評啊。”禮部尚書楊文書看著手中的卷子。

因為是被謄抄過後的卷子,而且又被密封考生信息,所以他並不知道這答卷是哪位考生的。

“你看看這篇怎麼樣?”楊文書將手裏的卷子遞給了吳大人。

吳大人接過,一看是一篇策論,作者未知,寫的是對“浮費彌廣”問題的看法和提出的解決辦法。

“楊大人,這文章邏輯清晰,針砭時弊,提出的解決辦法也是十分的大膽新奇啊。寫這文章的考生必有大才。”吳大人忍不住的讚到。

雖然看到過好幾篇優秀的策論文章了,但是這一篇卻是別出心裁,沒有華麗的辭藻,文風平實,注重實際,論述合理,層層遞進。

“那吳大人以為這一篇可取第一不?”楊大人撫了撫已經發白的胡須,問道。

“這個還請楊大人定奪。這位考生策論和經義都答得很好,就是詩賦差了一些。”吳大實話說道。

作為晚輩,對方又比自己官大一級,所以他也是非常的尊重這位禮部尚書楊大人。

楊大人,“詩賦是差了一點,不過皇上先前說了,此次科舉重點是選能為國家辦實事的人才,不以詩賦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