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音隨即看向了考題。
一看,竟然是策問三道。
初音記得以前大昭的科舉考試都是先考經義,這一次竟然先考策論。
考場已經開始報題了。
這是考試的流程,在開考後,會有人負責報題,而考生需要確認自己拿到的考題是否有誤,有誤的話要第一時間向考官反映。
初音仔細聽了一下,自己拿到的考題沒有錯誤。
於是她便開始構思了。
第一題隻有四個字:浮費彌廣。
初音明白這一題的題意是指朝廷開支越來越大,入不敷出,應該怎麼辦?
浮費彌廣是現象,而作為考生,她需要根據現象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初音想,大昭王朝的帝王是真的愁壞了,第一題就考的是銀子的問題,可見他有多急。
初音想了一下,要解決朝廷的開支問題,那得做到開源節流。
怎麼開源,那自然是增加稅收,初音想到了現代的很多稅收製度,比如階梯製個人所得稅,比如商品的增值稅,又比如房產稅之類的。
但是這些初音都沒有寫上去。因為她不用想也知道,閱卷的考官們如果看到這些比較另類的內容,應該是立即就能想到這答卷是她林初音的。所以她決不能讓他們認不出。否則,他們有可能故意給自己打低分,讓自己落選。
初音在又仔細思慮了一番,最後將華國古代明朝時期首輔大臣張居正大人實施的“一條鞭”法裏的那些經濟改革措施寫了上去,表達要厚農資商,厚商利農的觀點。
初音對明朝那段曆史不太了解,但是記得史書上評價,張首府的這次改革達到了富國富民的目的,還促進了明代時期資本主義初期萌芽,可惜後來的這萌出來的牙被那閉關鎖國政策給拔了。
寫完了開源,初音又接著寫節流,這個就好寫了。初音洋洋灑灑,揮筆直言:天地生財,自有定數。取之有製,用之有節,則裕;取之無製,用之無節,今國賦所出,仰給東南,然民力有限,應辦無窮,而王朝之費,又數十倍於國初之時,大官之供,歲累巨萬,中貴征索,溪壑難盈……”
第一篇策問,初音寫了約三千字。
等她寫完時,發現太陽已經掛在了西邊,此時應該是下午四點鍾左右。
考場內很安靜,偶爾能聽到考官們巡考的腳步聲。
初音將答卷收起來,然後在號舍旁的門欄上掛了個出恭的牌子。
古代出恭便是上洗手間。
她已經六個小時沒有上廁所了。
一位女官很快走了過來,初音跟著對方去了100多米遠的地方解決個人問題。
初音覺得科舉考試最麻煩的其實就是上廁所,因為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而且上廁所還必須有監考的陪著去,她是女子,所以朝廷特別安排了兩位女官過來給她監考。
回到號舍,初音休息了一會兒。
她吃了個晚餐,然後又吃了兩塊點心。
到酉時三刻時,她開始思考第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