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人民幣國際化成了一個相當時髦的名詞。人民幣國際化到底意味著什麼?在前麵章節已提到,近些年來由於中國經濟影響力的增強,人民幣早已經大量地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流通和使用;而且在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中,人民幣也越來越多地作為支付手段和記賬單位。然而這在更大程度上隻能稱之為區域化而不是國際化。真正的人民幣國際化,有著更為豐富和深刻的含義。
所謂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也就是說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我們知道,國際貨幣需要滿足三大基本特征,即可自由兌換性、價值的相對穩定性和普遍接受性。因此,人民幣國際化要求人民幣具有國際間計價、結算、支付功能,充當國際清算手段和國際儲備資產,並在世界範圍內自由兌換、交易、流通,為國際社會所接受。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標準,客觀地講,目前人民幣距離這一標準還非常遙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結了世界上主要國家貨幣國際化的曆史經驗,認為某一貨幣的國際化應具備以下五個條件:一是經濟的發展規模和開放程度高;二是充足的國際清償手段;三是宏觀經濟相對穩定和有效調控;四是市場經濟體係的完善和市場經濟機製的充分發揮;五是合理的彙率和彙率機製。參照以上條件,要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必須具備的經濟條件至少應該包括:1.擁有充足的國際儲備,實現人民幣的完全可自由兌換;2.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得以保持;3.人民幣的實際幣值保持長期穩定;4.建立健全的金融製度及實現金融係統高度市場化。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人民幣無法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以及金融製度不夠健全、金融係統市場化程度不足是人民幣實現國際化的主要障礙。
盡管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已經是中國必然的戰略選擇。中國在目前最迫切渴望的是人民幣能在國際貿易中被普遍接受為計價和結算貨幣,而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則是進一步的未來目標。中國正在為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作出積極的努力。自2008年底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之後,2009年上半年試點工作就基本得到了落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範圍還有望在短期內得到進一步的擴大。此外,中國還積極尋求與某些貿易夥伴(比如俄羅斯、巴西等)達成雙邊貿易實行本幣結算的協議。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近些年來改革的深入和中國經濟的迅速成長,人民幣走向國際化還是具備了某些有利的條件,其中包括:
1.中國的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貿易盈餘積累了充足的國際儲備資產,尤其是美元資產;2.人民幣彙率基本保持了穩定,國際信用和國際清償能力有所增強;3.金融體製改革進一步深入,人民幣利率的市場化正在推進,彙率機製也更加靈活富有彈性;4.區域化帶動了國際化。